钢价上涨: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事
??
?? 2003年,我国钢材总产量为24119万吨,进口钢材3717万吨,出口钢材696万吨,全年钢材表观消费量为27140万吨。全年平均分摊,2003年每吨钢材价格平均上涨655.5元。按固定资产投资(基本建设)消费钢材占总消费量的55%匡算,当年仅因钢材价格上涨就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约978亿元,相当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的1.78%。钢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已经成为基本建设工程造价超预算的一个重要原因。
?? 钢材价格的过快上涨,已经对我国的房地产、机械产品、造船、集装箱制造、家电等下游行业造成了一定的成本压力。
??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的工程造价,砖混结构为每平方米500~900元,框架高层结构为每平方米800~1500元。钢材用量,砖混结构为每平方米40~50公斤,框架高层结构为每平方米70~100公斤。按照2003年钢材涨价幅度测算,仅钢材涨价一项影响的工程造价砖混结构为每平方米增加成本50元左右,框架高层结构为每平方米100元左右,加上水泥、木材等其他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每平方米造价会增加100~200元左右,建筑成本增幅为10%~20%。
?? 据机械工业联合会初步测算,2003年由于能源、原材料涨价,机械产品成本增支20%,约为500亿元左右。其中紧固件、电工、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工程机械、农机行业成本涨幅均在12%以上。汽车制造成本约增长2%。
?? 钢材成本占整船成本的25%,2003年由于钢材等原料涨价,造船业增支40亿元左右,成本增长13%左右。
?? 我国年产集装箱240万标准箱,由于钢材涨价,2003年全行业增加成本26.6%,约3.6亿美元,减少利润约25%。
?? 家电成本大幅度增加,冰箱、洗衣机、空调、冷冻箱、微波炉等主要产品成本增加近50亿元。其中洗衣机单台成本上涨33元,冰箱压缩机成本上涨20%。
?? 由于各行业市场结构、市场环境、经营状况有较大的区别,应对方式差异较大。一是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原来利润较高,原材料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例较小,对原材料价格上涨有较强的消化能力,价格总体平稳或有所下降。二是家电、造船、集装箱等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尽管成本增加,但价格难以上涨,企业需消化成本增支因素。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偷工减料或者减少产品的功能来降低成本,如一些空调生产企业将铜螺母换成塑料螺母,将主机0.8mm钢板换成0.6mm等。三是铁道、石油等行业处于需方垄断地位,可以制约有关钢铁企业提价,对自身经营没有明显影响。
?? 钢价持续大幅上涨,很可能成为引发通胀的导火线
?? 钢材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很有可能引发诸多严重的问题。
?? 一是已经引发新一轮的投资热,需制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钢材价格的飚升,导致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过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游资进入,钢铁行业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已初见倪端。
?? 据统计,钢铁行业投资在2002年增长63.4%的基础上,2003年投资增长更是高达96.6%,行业投资结构不合理,规模小、布局散的问题十分突出。初步统计,2003年新建成炼铁高炉81座,能力约3542万吨,其中1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只有6座;新建成炼钢炉60座,能力3475万吨,其中100吨以上的转炉只有8座。在利益的驱动下,小规模的钢铁厂已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如不及时治理整顿,前几年关停并转实现的钢铁行业结构调整成果将前功尽弃,由此引发的问题值得关注。
?? 二是钢材价格上涨直接推动下游产品价格上涨,需警惕通货膨胀。从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看,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去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偏快,货币的过量供应成为发生通胀的潜在因素。近来,以钢材为首的原材料、生产资料价格普遍上涨,很可能成为引发通胀的导火线。
?? 钢材作为工业的重要原材料,其价格的上升必然推动下游产品的成本上涨。据部分空调生产企业介绍,由于钢材价格上涨,生产一部空调机需增加成本约100元,使本来不是很景气的空调业雪上加霜;而造船业去年因为钢材的涨价,全行业减少利润约40亿元。再加上石油、电力、煤炭、运输等价格上涨,下游产品涨价压力很大。此外,当前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其突出表现是,市场自我调节能力不强,容易受环境和突发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动荡。随着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普遍上扬,将逐渐引发下游产品价格上涨,进而推动整个市场价格总水平上涨,导致发生通货膨胀。对于这一点须引起高度重视。
?? 多管齐下,促进钢铁行业协调健康发展
?? 为促进钢铁行业和下游行业的协调、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 ——继续加大对钢铁行业盲目投资、违规投产的治理力度。必须把各方面的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部署上来,认真落实中央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严格按规定清理现有小钢铁生产企业和在建项目,通过行*、经济和法律手段,限制钢铁行业盲目扩张,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降低钢铁生产成本。
?? ——建议暂停执行钢材反倾销措施,调整进出口关税。近期实施的针对俄罗斯等4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进口板材的反倾销措施,已与现在的市场形势相悖,应从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的大局出发,暂停这一措施。同时,取消或暂停相关进口原料如钢坯、生铁、镍等产品2%的关税,尽可能降低国内钢铁生产成本和价格。同时对国内资源紧张的焦炭、钢坯等,应适当提高关税,限制出口,以缓解国内供应紧张状况。
?? ——加强对国内外资源的规划和协调。无论从保护国内资源、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角度,还是从减少国际市场风险、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角度,支持钢铁企业开发利用海外资源、实现一体化经营都具有重要意义。
?? 应继续加大对企业开发海外资源的*策扶持力度,包括进一步下放涉外经营权,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强信息服务和有关*策协调工作,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与国外矿山签订长期购买协议、参股或控股海外矿山、海外投资办矿等多种方式建立稳定的原材料基地,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
?? ——加强资源进口协调工作。为防止多头竞争采购,给国外商家过大的主动权来牟取暴利,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应参照国外通行做法,加强企业之间的协调和自律。建议在加快企业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步伐基础上,逐步推行由大企业牵头的集中采购方式,降低国内企业进口资源平均采购成本,稳定钢材生产原材料进口价格。
?? ——加强对钢铁行业价格的监管、监测和引导力度。去年以来,由于上游原材料和产品价格上涨压力,少数行业和企业出现成立价格联盟、联手提价的苗头,应加强对这方面价格行为的监管。加强对钢材市场价格的引导和调控,通过新闻媒体或其他渠道,及时发布有关价格方面信息,包括调研报告、监测报告等,抑制社会恐慌心理和盲目需求,引导价格走势。要加快物价系统纵向的建设,实现价格信息的快速传输,加大监测频率,引导市场价格合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