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例1简要病史
女,46岁。因“发体检发现左侧乳房肿物1月”由门诊收入院。
超声所见
左侧乳腺腺组织内可见1个低回声结节,大小、位置分别为4.8mm×6.4mm×6.5mm(7-8点方向),呈不规则形,边界欠清,结节纵横比1,内部回声不均匀,局部未见强回声斑,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检查:结节周边血流信号丰富,内部可见少量点、条状血流。
双侧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声像。
左侧乳腺实性结节(BI-RADS4a类,请结合临床,建议进一步检查)
手术
患者取平卧位,左上肢外展,术区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术前B超定位:左侧乳腺腺组织内可见一个低回声结节,大小、位置分别为5mm×4mm×6mm(7点方向),距皮肤8mm,具体位置见体表油性笔标记“O”。在B超引导下于肿物旁周围及距肿物3cm处以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满意后,利用微创旋切系统,逐条切除肿物,完整切除肿物及周围部分腺体,切除肿物送病理科行冰冻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部分导管上皮倾向普通型增生。待普通石蜡切片明确诊断。术后术口予以加压包扎。术毕,术中出血少于5ml,术后安返病房。
病理
(左侧7点肿物)导管内乳头状瘤,部分导管上皮倾向普通型增生。
讨论
定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指发生在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纤维腺瘤和乳腺癌。
分类:
1、中央型,多发生在乳管壶腹以下大约1.5cm的一级、二级乳管,又称大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乳腺中央区乳晕下方,一般认为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外周型,指终末导管-小叶系统发生的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位于乳腺的周围象限,一般认为是癌前期病变,癌变率为5%-1%。
多发群体:40-50岁产后妇女。
常见症状:乳头溢液,乳腺肿块。
病因:尚不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或相对增高有关。由于雌激素的国度刺激,引起乳管扩张,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管内乳头肿瘤。
鉴别诊断:因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乳头溢液,故应与产生乳头溢液的乳腺疾病进行鉴别。
1、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归于导管原位癌范畴,发生于乳腺导管内。导管内乳头状癌以血性溢液为主,多为单侧单孔溢液。导管内乳头状癌若可触及肿块多位于乳晕区外,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肿块常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与乳腺导管扩张症鉴别;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慢性良性疾病,病程可持续数月数年之久。发病较长时间后,乳管分泌物不仅刺激导管扩张,还可溢出管处,引起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故又名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病情反复发作者,可出现1个或多个边界不清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位置与导管内乳头状瘤相同但肿块较大,质地坚实,与皮肤黏连者皮肤可出现橘皮样改变,乳头回缩甚至乳腺变形,腋窝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3、与乳腺囊性增生症鉴别;乳腺囊性增生症是乳腺小叶、小导管及末梢导管高度扩张形成囊肿,同时伴有其他结构不良,它与单纯性增生病的区别在于该病伴有不典型增生。乳腺囊性增生症出现乳头溢液可为单侧或双侧,多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纯血性者少见。乳腺囊性增生症常以单侧或双侧乳腺肿块就诊,肿块大,有的可累及大部分乳腺,多靠近乳腺边缘,可呈孤立的圆球形或多发性囊性肿块。乳腺囊性增生症常出现周期性疼痛,疼痛与月经有关,月经前加重,且囊性肿块似有增大;月经后疼痛减轻,肿块亦缩小。
超声表现:
1、导管内乳头状瘤在病变早期超声难以发现,或仅见乳晕区导管扩张;
、典型病变可见导管扩张明显,导管内壁上可见实性的乳头状物向导管腔突起;
3、扩张的乳头状导管大多表现为囊状扩张,其内壁连续性好,无中断或侵蚀的征象;
4、乳头状物一般为低回声或中强回声,形态尚规则,边界较清楚;
5、较大的乳头状瘤内可探及点状及棒状血流信号,PW多为低速低阻血流。
(邓清月)
病例简要病史
1、中年女性,体检发现左侧乳房肿物1日。、体查:双侧乳腺对称,大小正常,乳头无内陷,局部皮肤无橘皮样改变及溃疡;触诊双侧乳腺可触及颗粒状片状增厚,未及肿物,双侧腋窝及锁骨上、下淋巴结无肿大。
超声所见
双侧乳腺组织增厚,腺实质回声增强增粗不均匀,呈条带状或网络样稍低回声,左侧乳腺腺组织内可见1个低回声结节,大小、位置分别为13mm×8mm×15mm(6点方向),呈类圆形,边界清,结节纵横比1,有包膜,内部回声均匀,局部未见强回声斑,后方回声增强。彩色多普勒检查:结节内可见点状及小条状血流信号。
右侧乳腺内未见明显团块或暗区。
双侧腋下未见肿大淋巴结。
左侧乳腺实性结节(乳腺纤维腺瘤?请结合临床)
手术手术摘要
利用麦默通系统逐条切除肿物,完整切除肿物及部分周围腺体,切除肿物给病人过目后送冰冻切片检查。冰冻提示:纤维腺瘤。术程顺利,术中出血10ml,术后加压包扎,患者安返病房。
病理术后病理
(左乳腺肿物6点)乳腺纤维腺瘤。
讨论
有时因肿物位于脂肪层与腺体层交界,且回声与常规纤维瘤回声较高,与脂肪层回声相似,所以需将二者鉴别。
典型乳腺纤维腺具有以下超声特征:
1)形态规整,多为椭圆形,长轴与乳腺腺体平面方向平行,纵横比值(即前后径/横径)1。
)边界清晰,多有完整包膜,部分包膜回声较强时,可有典型的侧方声影。
3)多为低回声,病灶内州声均匀.一般无钙化。
4)病灶后方的腺体回声多数正常,少数同声增强。
5)与皮肤及周同组织没有粘连。
6)探头加压时,可有一定程度的压缩(前后径减小)。
脂肪瘤的超声表现为:椭圆形或分叶形的实质性肿块,绝大多数境界清楚,但也有因包膜极其纤薄而表现为无明显境界的脂肪瘤。肿瘤的长轴与皮肤平行,内部回声可呈典型的“条纹”或“羽毛状”图案,即内部见条索状、带状高回声与皮肤平行,据认为这种改变为脂肪瘤中大的纤维性基质所致。肿瘤回声强度不一,与邻近的肌肉组织相比较,可为高回声、等回声或低回声,但以高回声为主,后方无明显回声增强或衰减,肿块具有可压缩性。
脂肪瘤在不同的部位可有不同的表现,其内部主要有实质均质型、实质略不均质型及多层型,在皮下脂肪层较厚的部位以前二种表现为主,而在脂肪层较薄的部位以多层型常见。CFM基本无血流信号探及,仅有少数肿瘤内可探及少许点、线状血流信号。
(吴华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