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起学第四周免疫病理 [复制链接]

1#

医学免疫学

补体系统

大纲

掌握

1.补体和补体系统的概念、生物学功能。

2.补体三条途径的激活全过程及比较其异同点。

3.调理作用、过敏毒素的概念。

4.补体的生物学意义。

熟悉

1.补体系统的组成、命名和理化特点。

了解

1.参与补体调控的各成分。

2.补体活化的调控(自身调控与调节因子)

3.补体受体。

4.补体与疾病的关系。

1

知识点总结

1.补体系统:一个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其组分包括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节蛋白和补体受体三类。

2.补体三条途径的激活全过程:(记忆小窍门:①经典途径中,本来补体蛋白激活顺序应该从1到9排队来,但4插队跳到2前面去了,于是激活顺序变成了1、4、2、3、5、6、7、8、9。②三条途径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记成一条途径。)

(1)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IC与C1q结合,顺序激活C1r、C1s,裂解C4为C4a和C4b;C4b与C2结合,C1s将C2裂解为C2a和C2b;C4b和C2a结合成C4b2a,即C3转化酶,裂解C3为C3a和C3b;C3b与C4b2a结合生成C4b2a3b,即C5转化酶,后者将C5裂解为C5a和C5b,C5b依次结合C6、C7、C8和若干个C9,形成攻膜复合物MAC,从而使大量水分流入细胞,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肿胀并最终破裂。(如图所示)

(2)凝集素途径(lectinpathway):将C1q、C1r和C1s换成MBL、MASP-1和MASP-2,其他步骤跟经典途径相同。(如图所示

(3)旁路途经(alternativepathway):裂解C5之前由C3自身在蛋白酶作用下缓慢水解产生C3b,后者在D因子的作用下将C3bB裂解为C3bBb(C3转化酶)和Ba。后者在P因子稳定下与C3b结合成C3bBb3b,即C5转化酶。后续与经典途径相同。(P因子仅起到稳定复合物的作用)

(4)不论是通过哪条途径,最后都需要通过形成MAC(C5bn)来实现溶解细胞的功能

3.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比较(特点):

(1)旁路途径:①激活物是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为自发产生的C3b提供反应面。②存在正反馈放大环路。③无需抗体存在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抗体产生之前的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用。④C3和C5转化酶分别是C3bBb与C3Bb3b。

(2)凝集素途径:①激活物质广泛,主要是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②无需抗体存在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用。③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经具有交叉促进作用④除识别机制外,其余与经典途径相似。

(3)经典途径:①激活物为IgG或IgM结合膜型抗原或游离抗原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C1q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其起始步骤。②C3和C5转化酶分别是C4b2a和C4b2a3b。

由各途径激活物的不同可理解作用顺序是旁路途径、MBL途径、经典途径。

4.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1)细胞毒作用;(2)调理作用;(3)炎症介质作用;(4)清除免疫复合物。

5.调理作用:补体激活产生的C3b、C4b和iC3b等片段直接结合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物质表面,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补体受体结合而促进吞噬细胞对其的吞噬。(抗体C区通过结合Fc受体也具有调理作用。)

6.过敏毒素: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活性片段C3a、C4a和C5a。以C5a的作用最强。

7.补体的生物学意义:(1)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2)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3)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相互作用。

8.补体的裂解片断成分:一般b表示大片段,a表示小片段。但C2的裂解片段例外,C2a是大片段,C2b是小片段。通常大片段具有酶活性,可作用于级联反应,小片段参与炎症反应

9.补体主要的合成部位:肝细胞、巨噬细胞;血浆中大部分补体由肝细胞分泌,炎症时主要由M?分泌。

10.在固有成分中C3含量最高,血浆中的补体每天更新50%

11.MBL的结构与C1相似,MASP2与C1s相似参与经典途径。MASP1可直接裂解C3,参与旁路途径

12.有两类C3转化酶:C4b2a,C3bBbP

同时有两类C5转化酶:C4b2a3b,C3bnBb

13.注意一下免疫黏附作用:C3b与IC结合,同时黏附于CR1+血细胞,从而将IC运至脾脏被巨噬细胞清除吞噬

14.起免疫黏附作用的受体:CR1,CR1同时可以起到调理作用;注意一下CR2受体(CD21),该受体

通过识别C3b,参与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参与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同时还是EB病毒受体

15.补体系统能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激肽系统相互作用,共同依赖于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发挥效应。补体系统既是固有免疫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响应机制之一

16.遗传性补体缺陷相关疾病:①C1INH-遗传性血管神经水肿②DAF-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17.补体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①与C3b、iC3b、C4b结合,通过CR1和CR2,进入细胞,使感染扩散②与补体受体或补体调节蛋白结合侵入细胞③某些微生物产生与补体调节蛋白相似的蛋白,抑制补体活化,逃避补体系统攻击

18.参与经典途径的抗体:IgM>IgG3>IgG1>IgG2,IgG4、IgA、IgE不参与经典途径但可参与旁路途径

19.旁路途径由C3b开始,且具有放大效应,可以自然发生,但形成的复合物不稳定,微生物其实是为旁路途径提供一个表面稳定形成的复合物。

常见名词解释

1.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不仅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体系的重要组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在不同环节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

2.补体固有成分:补体固有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并构成补体基本组成的蛋白质,包括经典激活途径的C1q、C1r、C1s、C4、C2;旁路激活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P因子;MBL途径的MBL、MASP以及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9。

补体受体:是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后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

3.备解素:又称P因子,血清中的P因子可与C3b、Bb结合,稳定旁路途径C3转化酶,防止其被降解,从而加强C3转化酶裂解C3的作用,因此对补体旁路途径具有正性调节作用

4.膜攻击复合物:又称攻膜复合物(membraneattack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