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雪一程,一路风雪一路前行。
年1月,冬天的风,像一把刷子,用白白的雪刷白了整个世界,寒气遍布每个角落。
越野车颠簸着驶过村庄,“二龙湖”三个大字映入眼帘。零下20多度,冰面完全冻实。冰封的湖面在阳光下白茫茫一望无际。进入库区后,转了几个弯在路的尽头往冰面扎去。
工地依山阳坡简易搭建,塑料布围起来的临时工棚,只能稍减寒风,山风依旧呼啸,无孔不入。此刻,钻机的轰隆声打破了山脚的宁静。离工棚不远处,一条拴着的大黑狗看到有生人来,时不时凶巴巴地发出两声狂吠。
工地一角
工棚里面,温度比外面略高二三度,有七八个人围着钻机在工作,钻进、取芯动作熟练,多年的合作,相互间有着不需语言的默契。盛装岩芯的木头盒子里,放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泥块,上面的小纸签清楚地标记着钻进的深度。高洪祥正在仔细查岩芯,之后,他把大家召集过来,研究下步钻进方案。
工棚附近的蓝色无纺布棚是野外工作人员住宿处,空间不大,有点像地窨子,一张单人床、几顶安全帽、几只大大小小的桶。夜晚接近零下30摄氏度,每天一人轮流值夜,住在这个没有取暖设施的小空间,作伴的是那只大黑狗。
值夜的住宿棚子、大黑狗为伴
午饭时间根据钻孔完成情况定,煤气罐烧的热水每人泡一桶方便面,在工棚里蹲着、站着、坐着,几口吃完泡面,一边讨论着“钻杆带出的水是不是正常”、“这个孔儿完了还有哪个”等等一些施工方面的情况。
午餐泡面
就是这样一群人,像冬日里的暖阳,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他们,有着太多让人眼睛一热的瞬间:
——年4月初,纪振宝在某工程进口附近测量时,在山上崴了脚,筋腱拉伤,在医院开了药赶紧回工地,晚上在村里诊所打着吊瓶消炎,白天一瘸一拐坚持工作。
——年10月,夏吉利在山上测量时腰部错位,让医生简单正一下骨,吃着骨伤药继续干活。
——机长赵天露年几乎全年无休,妻子生小孩直到临产,他才急匆匆赶回安徽老家,短暂停留又回到工地,全年外业工作超过天。
——曹景峰在汽车钻现场勘察时,从冰雪大堤上摔下来,流了很多血,在医院拍片发现没有骨折,立马回到工地。
——殷成外业工作天以上,腰上很多脂肪瘤,一直挺到脂肪瘤压迫神经疼痛无法入睡,才将一拖再拖的手术提上日程。
——高崇在爬山时崴了脚脖子,引发了痛风,拄着拐坚持在工地把检测做完。
——唐文利腰突犯了,吃了药、扎上护腰坚守工作岗位等等。
…………
工作繁重,饥饱参半,许多队员因此患上了风湿、关节炎、老胃病,在冰天雪地之中,自然环境的反复无常,能够全力依赖与指望的竟然是队员们的血肉之躯。工地如此辛苦,然而那一张张单纯的笑脸,没有丝毫抱怨,李超淡定地说:“学地质的不出外业就失去了专业的意义。”
检查岩芯研究钻进计划
同时,他们很容易就满足了,因为此刻的工地,至少不用爬山、积雪还没有过膝、离村镇还不算太远……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地勘工作人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斗风雪,战酷暑,从一个春节后到下一个春节前,一直在工地。用他们的话说:今年又没有看到城市里的绿叶。在工地,为赶进度,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中午舍不得休息,面包和水是常见的午餐,能吃一桶热乎乎的泡面,都是一种享受。就在这样的日常下,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工作任务一点一点完成。
每个人一团火,聚在一起更是熊熊燃烧,他们就这样热热闹闹的干、热热闹闹的活。他们没有太多的荣耀,累累的伤痕却是无声的勋章,岁月静好山河无恙,他们依旧在负重前行。
夜幕下的工地
太阳下山了,温度降低,工棚里的灯光亮起来。那只叫大黑的狗愈加机警地竖起了耳朵。夜班作业的人员依然工作着,剪影映在塑料布上,让人感觉格外的亲切和温暖。
工地的大黑狗
腊月里的月亮,正把光辉洒向正在建设中的水利工程现场……
(来源: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点个赞
再走吧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
冬日暖阳下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