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他山之石双侧鼻窦前纵隔骶骨及四肢
TUhjnbcbe - 2020/12/13 16:37:00

杨佳郭良楼建林赵佳正谭向荣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耳鼻咽喉专业

中国科医院(医院)

中国科学院肿瘤与基础医学研究所

医院头颈肿瘤外科

简介

Rosai-Dorfman病(Rusai-Dorfmandisease,RDD)又称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是一种罕见、病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年。

多发生于淋巴结,也可发生在结外组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和漏诊。

病例

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Rosai-Dorfman病报道如下。

患者男,50岁,因“全身多处皮下肿物切除术后3年,右上颌窦肿物切除术后1年,右面部肿痛3个月,加重1个月”于年7月19日入院。

患者3年前全身多发皮下肿物,分别位于左前臂、左下肢及臀部,医院行局部切除,切除肿瘤标本外观似脂肪瘤,但未做详细病理检查。

患者2年前感右面部肿胀,伴右侧牙痛,左侧面颊偶感麻木,伴鼻塞流涕,医院抗炎治疗后症状稍缓解,但仍反复发作。

年2月及5月2次在外院行右侧上颌窦肿物切除活检术,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均未明确诊断。

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右面部肿胀隐痛,压痛明显,近1个月加重,遂至我院就诊。

患者既往体键,否认家族肿瘤及遗传病史,查体神态清,精神可,生命体征平稳。

右侧颌面部肿胀,颈部及四肢软组织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右臀部及左小腿手术瘢痕下触及多个2~4cm大小不等肿物,质地软,活动度尚可。

入院后查鼻腔鼻窦CT示:双侧鼻窦软组织影,伴外侵,周围部分骨质破坏。

PET-CT示:双侧上颌窦、右侧筛窦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伴局部窦壁骨质破坏。

胸廓人口软组织肿块;低骨骨质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左小腿中下段肌肉间隙占位,左踝关节旁结节;

上述病灶脱氧葡萄糖(fluorodexoygducose,FDG)代谢均见异常增高。

外院上颔窦组织切片经我院病理会诊示:(右上颌窦)黏膜炎性增生性病变伴大量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局限性脂性肉芽肿样改变并累及骨组织(形态首先考虑Rosai-Dorfman病可能)。

临床诊断:考虑双侧鼻窦、前纵隔、低骨及四肢皮下多发性Rosai-Dorfman病?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年8月2日在局麻下行右臀部皮下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右臀部皮下肿物为*色实性组织,质地脆,易出血(图2,3),术后予抗炎治疗,未于其他特殊治疗。

常规病理示:(右侧臀部)纤维、脂肪组织内大量组织细胞增生,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脂性肉芽肿样改变(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考虑软组织Rosai-Dofman病,)。

免疫组化标记结果:CK(-)、EMA(+)、Vim(+)CEA(-)S-(+)、CDla(-).CD(+)、CD68(+)CD34(血管+)Lyso(散在+)。

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术后2年电话随访患者稍有呼吸压迫感,其他情况良好。

讨论

年Azoury和Reed对本病进行报道,年Rosai和Dorfman对本病进行了详细研究。

本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系统有关或病毒感染所致。

本病发病率较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男性稍多于女性。

RDD多发生于淋巴结,主要见于颈部双侧淋巴结多发无痛性肿大,结外组织受累约占43%,全身任何组织均可受累,如皮肤外耳、喉胆囊、软骨等均有报道。

其中皮肤受累较多见,本例患者中年男性,全身多发,主要累及双侧鼻窦、前纵隔、低骨及四肢皮下,临床少见。

本病无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易误诊、漏诊,常需要与反应性窦组织细胞增生淋巴结浆细胞瘤。

Lamgerham组织细胞增生症等相鉴别,般通过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明确诊断。

其主要病理表现为淋巴结结构破坏,扩张的窦道内充满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大量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体积大,细胞核呈空泡状改变,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细胞内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

淋巴细胞较多时常沿胞质周边分布。称为伸入运动。

免疫组化表现为S-蛋白(+)、CD68(+)CD(+),CDla(-)。

本例RDD患者的病理表现与上述特点相一致。

本病尚无系统规范的治疗方案,多采用手术切除、激素、放化疗、干扰素等治疗手段。

对于病变范围小、位置表浅的患者可采取手术切除,对于侵犯多处器官、手术不能完全切除的患者,多采用联合治疗。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多具有自限性,发展缓慢,但可导致多器官受累,甚至威胁生命。

本例患者病程较长,病情进展缓慢,经我科右臀部皮下肿物手术切除后明确诊断,患者拒绝进一步治疗,现一般情况尚可,预后需长期随访。

END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山之石双侧鼻窦前纵隔骶骨及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