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综合自浙大一院、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订阅号、浙江省抗癌协会、医院胃肠外科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肿瘤
疾病界令人闻风色变的一种病症
因为它不仅花费高
而且治愈难度也是很高
如果在前期没有察觉
一到发展晚期
会危及生命
这不
56岁的台州林先生就陷入了这个困境
“犯恶心”,没想到竟是恶性肿瘤“我现在感觉挺好的!”林先生说,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他显得要比同龄人年轻一些。虽然刚做完手术不久,但他精神不错,在妻子整理东西的时候,还坐在一边刷着抖音,时不时发出洪亮的笑声。
年10月,一直胃口很好的林先生突然时不时地“反胃、恶心”,吃完饭后肠胃尤其不适。林先生自己没当回事,但是细心的妻子还医院就诊。经腹部B超检查,发现林先生脾脏与左肾之间有巨大肿块,医院先怀疑是胃癌,后经进一步检查判断可能为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大小约为7cm*6cm,并已发生肝转移,还侵犯了脾脏、与胰腺黏连。
医院表示手术难度极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10月26日,医院,开始接受术前各项检查。为进一步确保手术安全,胃肠外科组织肝胆胰外科、肿瘤内科、心血管超声中心、病理科、输血科等多科室进行了联合会诊,对手术方案进行了进一步详细地讨论和调整。
正如术前所预判,肿瘤起源于胃底,肿瘤组织侵犯脾脏并和脾脏融为一体,胰腺的表面也被肿瘤累及。根据术前手术团队的设计,患者的脾脏和胰腺被游离至腹腔外,确保精准、彻底地切除肿瘤及侵犯部位。
随后,手术专家们需要进一步切除肝内转移瘤,由于肝脏非常厚实,加上转移瘤体积非常小,无法直接靠触摸判断位置。心血管超声中心副主任牟芸早已准备在一旁,在B超的精准定位下,手术专家们找到肝脏转移灶,并进行了切除。目前,林先生已顺利出院,他将继续接受手术后的靶向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从良性到潜在恶性甚至到恶性之间的肿瘤。它是胃的上皮与肌肉中间组织产生的潜在恶性肿瘤可能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或腹部任何部位如胃、结直肠、小肠、食管等,从整个消化道肿瘤的发病情况来看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结直肠癌中国每年发病人数约为2-3万例。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罕见肿瘤,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1%~3%,以胃和小肠最为常见。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道壁细胞,大多数患者的诊断年龄在50至80岁之间。
胃肠道间质瘤的症状胃肠间质瘤的一般的临床表现与其他胃肠肿瘤类似,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症状,胃肠间质瘤不一定会有明显症状,特别是肿瘤较小的时候。
胃肠道间质瘤的等级判断其良恶性程度的标准主要有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象,且非胃的GIST较胃的GIST恶性程度高。在GIST手术后,病理医生可根据GIST的肿瘤大小、肿瘤发生部位、核分裂象计数以及手术中是否伴有肿瘤破裂这4个参数将GIST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及高危4个复发风险等级。
1、极低危GIST基本不会复发,可认为是良性肿瘤;
2、绝大多数低危GIST也不会复发,但也有极少数会复发,具有潜在恶性;
3、中高危的GIST即使在手术完整切除后也很容易复发转移,因此被认为是恶性甚至是高度恶性的;
4、中高危患者术后均需要接受相应的靶向治疗(伊马替尼通常为首选),这对于改善GIST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结局意义重大。
胃肠道间质瘤是否需要接受术前治疗外科手术加伊马替尼靶向治疗已成为GIST治疗的标准模式。
但如果术前评估不确定手术能否达到完整切除,或须行联合器官切除,或预计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应优先考虑术前行伊马替尼靶向治疗。
伊马替尼术前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1)有效减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缩小手术范围,最大程度的避免不必要的联合器官切除、保留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2)对于瘤体巨大、术中破裂出血风险较大的病人,可以减少医源性播散的可能性;(3)作为体内药物敏感性的依据,指导术后治疗,减少或推迟术后复发转移的可能。
术前治疗的适应证有:(1)局限性GIST肿瘤体积巨大、可能引起出血、破裂、造成医源性播散;(2)临界可切除或虽可切除但手术风险较大、可能引起严重术后并发症;(3)特殊部位的肿瘤(如食管胃结合部、十二指肠、低位直肠等),手术易损害重要器官功能;(4)预计须行联合器官切除者;(5)局部晚期和孤立性的复发或转移性GIST,即术前影像学评估或术中发现GIST侵犯周围器官或局部淋巴结转移,但无远处转移者。
往期精彩一女子洗澡时意外身亡,竟与这种电器有关!家里有这种电器的要注意了……
知名大厨被查出胃癌!医生:这个“隐形杀手”害了他……
女护士在副院长家楼顶死亡,曾为其堕胎!后者提出32万赔偿遭拒!
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