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精彩回顾e连线大咖有约MDT会议
TUhjnbcbe - 2021/1/29 3:59:00

年11月13日,由赛生医药(中国)有限公司主办,医者纵横多学科平台承办的“e连线”大咖有约肝胆胰肿瘤线上MDT会议正式举办。会议在浙江、江西和福建同步直播进行。本次会议邀请了福建医院石铮教授、温州医院廖毅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特邀嘉宾有温州医院周斌教授、医院周存才教授、福建医院张志波教授、医院邱福南教授。

大咖有约参会会场

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专题分享一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策略

医院(视频00:08:28)

首先是由医院邱福南教授分享的“原发性肝癌免疫治疗策略”专题。

晚期肝癌药物发展进程

联合免疫治疗模式

双免疫治疗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

病例分享一仑伐替尼+PD-1联合TACE治疗巨块型肝癌诊疗1例报告

温州医院(视频0:39:29)

首先是由温州医院周斌教授团队的陈克教授分享的因“发现右肝占位8月余”就诊的59岁男性患者。既往乙肝病史20余年,恩替卡韦治疗8月,高血压病8年;个人史、家族史:无殊。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介绍

患者8月余前因“进食后上腹痛6天”就诊,查B超示“肝硬化伴肝内多发结节,右肝巨大实性占位,考虑肝癌可能”,肿瘤标记物示“AFP:ng/ml,CEA6.94ng/ml;CA-.20ng/ml”,拟“右肝癌伴肝内转移”收住。自发病以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胃纳不佳,二便无殊,睡眠良好。

体格检查:右上腹轻压痛。

实验室检查:肿瘤指标(-3-5):甲胎蛋白>ng/ml。

诊断

右肝巨块型肝癌

治疗经过

首次MDT

仑伐替尼片8mgqd靶向治疗+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mgq3w免疫+TACE;

胸腺法新针1.6mgbiw+保肝等综合治疗。

第二次MDT

肿块缩小,情况未达PR,至少SD,手术切除风险仍较大;

继续仑伐替尼+PD-1联合TACE方案;

胸腺法新针1.6mgbiw+保肝等综合治疗。

第三次MDT

患者出现肩部、腰部疼痛,怀疑骨转移可能。

ECT:右侧肩胛骨、L1、右侧耻骨异常浓聚,骨转移可能。

建议:骨转移可能,暂不手术,继续行仑伐替尼+PD-1;

随访至今。

目前疗效评定;

AFP:.5血常规,血生化无殊;

肝脏MRI(10-17):右肝占位,11*9.7*9.3cm;

病例小结

本病例讨论问题:

1、治疗过程中直接手术,获益?

2、治疗中的建议下一步的诊疗方案:

肝癌根治术

继续TACE治疗

继续仑伐替尼+特瑞普利单抗

3、骨转移灶的治疗?

专家讨论摘要

1、直接手术,建议做肝肿瘤体积测定,右肝的肿瘤越大,做手术切除术后的风险越小。如果担心术后出现肝衰,建议手术时先结扎门静脉右支,可以降低手术风险,也可考虑结扎门静脉右支后做LPBS。该患者肿瘤外侧有碘油沉积,肿瘤内侧碘油沉积较少,考虑是否介入存在侧支动脉未结截断。

2、肿瘤增大,甲胎蛋白较高,有继续介入治疗的指征,建议继续介入加化疗。建议明确目前患者是残留还是新发,肝内病灶还是肝外,如果是小范围病灶,手术切除干净,可考虑手术;如果是大范围病灶或有转移复发灶,建议继续原方案:TACE+消融+全身免疫+靶向。

3、目前ECT治疗后出现骨信号异常,考虑多处病灶,骨转移可能是在肝内病灶控制时骨出现进展或治疗前未发现,该患者考虑骨病灶在治疗后进展。ECT对骨的诊断假阳性较多,建议行MRI证实。如果该患者证实是骨转移,手术是否获益还需商榷,可以考虑加磷酸盐或放疗治疗。

病例二医院

医院(视频1:22:40)

第二个病例是由医院周存才教授团队的徐国辉教授分享的因“上腹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的60岁女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介绍

查体:皮肤巩膜无*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末触及肿大,腹平坦,无明显腹壁静脉曲张,腹肌软,无压痛及反跳痛,Murphy征阳性,肝脾肋缘下未及肿大,肝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外院增强CT示:1.肝右前叶类圆形异常强化影,多考虑肝细胞癌可能性;2.肝右后叶钙化灶;3.胆囊结石并胆囊炎;4.腹主动脉旁肿大淋巴结。

血液学检查:AFP2.38ng/ml,CA19-96.76U/mITBIL,13.1μmol/L,ALB40.2g/L,

HBsAg、HBeAb、HBcAb(+),乙肝DNA6.45E+04IU/L。

辅助检查

术前诊断

初步诊断:

1.肝占位性病变。

2、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

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诊断

右肝巨块型肝癌

鉴别诊断:

1.肝脏局灶增生性病变。

2、肝癌(高分化肝细胞癌)。

3、肝腺瘤。

4、不典型血管瘤。

5、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诊疗经过

.9.16患者行肝S8段切除+胆囊切除术。

病理诊断:

常规病理:

1.肝脏:局灶肝细胞非典型增生伴脂肪变性,待免疫组化进一步检查。

2.胆囊:慢性胆囊炎伴胆石症。

免疫组化:

CD34(一),Ki-67(+,2%),CylinDI(+),P16(-);

肝脏:局灶肝细胞非典型增生,建议密切跟踪AFP检测。

患者于.9.30整体生命体征平稳,腹部切口已拆线,愈合良好出院,建议3月后门诊复查。

本病例讨论问题:

1、影像学诊断?

专家讨论摘要

1、患者有乙肝病史,根据其二维超声提示HCC可能性大,但增强超声造影显示放射性增强、动脉早期快速高增强、持续增强;该患者动脉早期高增强、门静脉和延迟期都不退,认为分级属于三级,良性可能性大,但不排除恶性。

病例三肝癌转化治疗病例

医院(视频1:56:28)

第三个病例是由医院赵永福教授团队的李功权教授分享的因“右上腹闷痛1月余”就诊的63岁女性患者。7年前行“右侧乳腺良性肿瘤切除术”;父亲死于“胃癌”。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介绍

现病史:1月余前出现右上腹闷痛,伴纳差,无发热,医院查CT提示:“肝多发占位”;

体格检查:右上腹轻压痛。

诊断

临床诊断:

1.弥漫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PVTTIb型)

2.乙肝后肝硬化

肝癌分期:CNLCIa期

诊疗过程

系统全身治疗::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降期后手术治疗;

治疗方案:使用卡瑞丽珠单抗免疫治疗mgQ3W,同时联合仑伐替尼8mgQD

原方案再治疗一周期。

术前转化治疗效果评估:

肿瘤大小:缩小超过30%,达到PR;

癌灶大部分坏死,门脉癌栓回缩且无明显强化,坏死可能;

异常凝血酶原显著下降后又反弹;

经MDT团队再次评估后认为,患者肿瘤较前明显缩小,门脉癌栓回缩,已具

备手术条件,决定转化手术治疗。

术后继续原方案辅助治疗两周期。

不良反应:

患者治疗过程中有出现皮肤干燥,脱皮的G1级皮炎表现;

轻度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

均未出现G2级以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本病例讨论问题:

1、转化治疗?

2、门静脉栓塞的处理?

专家讨论摘要

1、该患者门静脉癌栓动脉期血供丰富,可能是其能转化成功的主要因素,但有些癌栓转化治疗后效果不佳,建议加做放疗SBRT,使癌栓退缩。转化治疗的癌栓退缩是手术判定指征。建议抓住手术窗口期,防止肿瘤远处转移和进一步扩散、增大而丧失手术机会。

2、患者的门静脉栓子需要考虑癌栓加血栓的可能,该患者癌栓与门静脉壁之间有粘连取出时导致内膜损伤,术后会形成血栓,建议术中使用低分子肝素。

本次“e连线”大咖有约肝胆胰肿瘤MDT会议为大家带来了两个非常精彩的病例和两个很有意义的专题分享,通过讨论解决了临床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明确了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促进各中心对肝胆胰肿瘤领域疑难病例的交流,为未来治疗方向提供选择。相信此次MDT会议给线上线下的各位医生带来颇多获益。

各位希望观看MDT直播的朋友们,可以

1
查看完整版本: 精彩回顾e连线大咖有约MDT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