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聚焦前沿热点,共促精准诊疗年乳腺
TUhjnbcbe - 2021/2/25 2:55:00

10月23日~24日,第十六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SIBCS)于上海顺利召开,国内外乳腺癌领域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汇聚一堂,共议诊疗前沿热点,共谋未来发展之道。

值此盛会召开之际,由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肿瘤学组和《中国癌症杂志》杂志社共同主办,江苏恒瑞医药有限公司承办的年乳腺肿瘤外科“十大热点”高峰论坛于10月24日盛大开幕。医院邵志敏教授、重庆医院任国胜教授和医院吴炅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国内乳腺癌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同聚一堂,聚焦国内外前沿进展,梳理诊疗决策思路,分享临床实践经验,共谋乳腺癌诊疗未来。本报特别整理会议精要,以飨读者。

主席致辞,寄语未来

邵志敏教授:第十六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十五届SIBCS刚刚圆满落幕,非常欢迎各位共聚于此,同商共议乳腺肿瘤外科热点话题,为推动我国乳腺肿瘤外科事业蓬勃发展建言献策。

邵志敏教授

任国胜教授:在第十六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十五届SIBCS召开之际,我们相聚上海,就乳腺外科临床中涌现出的前沿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交流,期待通过在座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交流和思想碰撞,进一步助力我国乳腺癌诊疗事业的发展。

任国胜教授

确保有效全身治疗,合理筛选获益人群——论“初诊IV期乳腺癌原发灶的处理”

医院李俊杰教授:“减积减症”是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的姑息性手术治疗的目标,但手术可能对肿瘤产生刺激,使亚临床病灶进展。因此,如何筛选手术获益人群、优化Ⅳ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策略是近年来乳腺外科的热点问题。

李俊杰教授

印度研究(TataMemorialtrial)和TBCRC研究均显示患者接受原发灶手术并未得到更多生存获益。然而土耳其研究(MF07-01试验)则表明,原发灶手术可显著改善晚期乳腺癌患者总生存(OS),且分层研究数据显示雌激素受体阳性(ER+)、单发骨转移等患者更能从原发灶手术中获益。E研究也对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预后进行探索,结果显示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可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但未改善总人群OS,并且局部治疗显著缩短了三阴性乳腺癌(TNBC)亚组人群的OS。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应在取得有效的系统性全身治疗前提下,考虑局部治疗。此外,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应综合评估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患者的肿瘤负荷情况以及其他高危因素,选择能从局部治疗中获益的人群,实施有效的个体化治疗,从而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随后,医院张瑾教授主持了本场话题的讨论,大会主席邵志敏教授、重庆医院厉红元教授、医院李南林教授、中医院王翔教授、医院柳光宇教授及医院耿翠芝教授共同参与讨论,强调对于初诊Ⅳ期乳腺癌患者而言,有效、持续的全身治疗至关重要,经过合理的筛选后,应积极实施局部治疗。

规范乳房重建技术,积极干预术后并发症——论“乳腺癌术后假体重建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中医院方仪教授:随着乳腺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乳腺癌术后假体重建的技术和方法得到多样化发展,同时也伴随创面感染、血肿、乳房不对称、皮瓣坏死等不同类型的并发症。

方仪教授

临床实践中,应明确各类并发症的临床表现,积极预防和处理;同时,应做好充分的手术评估和术前准备、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完善护理,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乳房重建术后的辅助治疗方面,目前国内外指南大多认为术后放疗对假体乳房有不利影响,但临床实践中,对术后放疗患者进行3~4年随访显示,约70%~80%的患者重建乳房仍保持良好状态;同时,术前、术后辅助化疗并不增加乳腺切除和即刻乳房重建的风险,即刻乳房重建也不影响术后化疗时间的选择。

随后,医院范志民医院杨红健教授共同主持本话题的讨论,大会主席邵志敏教授、吴炅教授、医院刘慧教授及安徽医院裴静教授共同参与讨论,指出在积极预防和治疗并发症的同时,应重视乳房重建技术的规范化培训,加强技术交流,提高我国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整体水平。

TNBC治疗柳暗花明,免疫治疗未来可期——论“提高三阴性乳腺癌pCR的方法”

医院林颖教授:近年来,提高TNBC患者病理完全缓解(pCR)率的探索不断进展。化疗方面,FinXX研究和CREATE-X研究均证实含卡培他滨的辅助化疗方案能使TNBC患者显著获益;新辅助治疗中,探索卡铂替代蒽环类药物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林颖教授

靶向治疗方面,GeparOLA研究探索了PARP抑制剂在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的疗效,结果显示紫杉醇联合PARP抑制剂方案能提高pCR率,但亚组分析显示TNBC组无显著获益。一项由邵志敏教授牵头的FUTURE研究探索了转移性TNBC的精准治疗方案,入组的2例管腔雄激素受体亚型(LAR)HER2突变患者接受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后,客观缓解率(ORR)为%,疾病控制率(DCR)为%,显示出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在TNBC治疗中的巨大潜力,希望未来通过更多的研究探索这一联合治疗模式在早期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价值。

免疫治疗近年来在多个肿瘤治疗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TNBC治疗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多项临床试验均显示免疫治疗可提高TNBC患者pCR率,卡瑞利珠单抗在TNBC新辅助治疗中的探索也在积极进展中,研究结果令人期待。

随后,医院廖宁教授和哈尔滨医院张建国教授共同主持本话题的讨论,大会主席邵志敏教授、吴炅教授、中国医院金锋教授、医院刘红教授及柳光宇教授、医院尤伟教授共同参与讨论,指出目前探索提高TNBC患者pCR率治疗方案的研究如火如荼,期待中国学者携手中国优质原研药物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面唱响中国好声音,造福广大患者。

曲妥耐药问题亟待解决,小分子TKI可提供新思路——论“早期曲妥珠单抗经治的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选择”

福建医院宋传贵教授:近二十年来,靶向治疗的不断进展使HER2+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断提高,基于全球人群的CLEOPATRA研究和基于中国人群的PUFFIN研究均证实与单靶方案相比,晚期一线多西他赛+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双靶(THP)方案能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OS,但研究纳入人群中曲妥珠单抗经治者占比仅10%左右,而临床实践中,随着药物的普及,目前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曲妥珠单抗经治比例明显升高。CLEOPATRA研究和PERUSE研究均表明在曲妥珠单抗经治患者中,双靶方案疗效明显下降,因此曲妥珠单抗耐药问题是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困境。

宋传贵教授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用于细胞内,能避开胞外受体导致的曲妥珠单抗耐药。小分子TKI药物吡咯替尼在Ⅱ期临床试验、PHENIX研究与PHOEBE研究中均显示出稳定的PFS获益,疗效优越,能显著延长曲妥珠单抗经治的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是优化HER2+晚期乳腺癌靶向治疗方案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时,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一线治疗晚期HER2+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也在积极进展中,期待这一新的双靶治疗模式为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吡咯替尼为口服用药,安全便携,可极大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同时,吡咯替尼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能极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后,耿翠芝教授和金锋教授共同主持本话题的讨论。金锋教授强调,随着新治疗模式的普及和医保*策覆盖,曲妥珠单抗经治患者比例大大增加,而临床实践中,经治患者再接受双靶治疗效果不如人意。通过临床研究的深入探索,TKI药物在曲妥珠单抗经治的HER2+晚期乳腺癌人群中的疗效令人惊讶,其可信可靠的研究成果为现阶段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金锋教授

医院盛湲教授、医院傅佩芬教授和柳光宇教授共同参与讨论,表示在HER2+乳腺癌靶向治疗方案优化中,使用TKI药物克服前期曲妥珠单抗经治或耐药问题,极具研究价值,期待未来有更多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一联合治疗模式早日走入临床实践。

最后,会议主席吴炅教授在大会总结发言中表示,目前乳腺肿瘤的外科诊疗已与内科诊疗密不可分,在学科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乳腺外科医生与内科医生之间高效的交流和学习至关重要。

吴炅教授

吴炅教授认为,通过热点话题的讨论,大家各抒真知灼见,碰撞智慧火花,希望在未来各位专家学者继续集思广益,携手并进,为我国乳腺肿瘤外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聚焦前沿热点,共促精准诊疗年乳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