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食品药品国际交流中心(CCFDIE)主办,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美国华裔血液及肿瘤专家学会(CAHON)、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清华大学医学院共同协办的第六届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顺利闭幕!现场气氛热情不减!
会议首日精彩回顾:年中国肿瘤免疫治疗会议首日盛况!大咖云集,盘点领域前沿!第二日会议内容继续完成了四个专题内容的部分,多位国内外专家应邀进行汇报。本报记者亲临现场,为各位读者献上会议最新最全的内容速递。
专题四:免疫联合治疗
专题四围绕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展开,由哈佛大学的潘崇贤教授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李天虹教授联袂主持。
潘崇贤教授李天虹教授
强生生物制药的CharlesDrakes教授发表题为“克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性的联合策略”的演讲汇报,介绍了在面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耐药性时的应对策略。首先,他分别介绍了调节性T细胞、IL-1β等在免疫治疗、免疫机制中的角色以及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其次,他分享了在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前列腺癌多个癌种领域的研究实例,展示了利用免疫荧光,质谱分析等实验技术所得到的实验成果,着重介绍了IL-1β在肾细胞癌中的的阻断作用和联合免疫治疗的前景。最后,他就雄激素阻断上皮细胞的IL-8表达治疗肿瘤的研究,做了详细的阐释。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JamesGulley博士介绍了Bintrafuspalfa蛋白以及其未来的临床试验计划。作为一种针对PD-L1和TGF-beta的双功能融合蛋白,Bintrafuspalfa蛋白经历了从实验室研究、到首次人体试验,再到以药物注册为目的进行研究的全过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Bintrafuspalfa蛋白可以通过使CD8+T细胞增加而发挥作用,在与放疗联合时可增加方案抗肿瘤活性,并且能够降低EMT、VEGF、RT诱导的纤维化基因表达,剂量耐受性良好。最后,James教授还就一项胆道癌Ⅰ期研究的详细内容进行了分享和分析。
匹兹堡大学的JasonLuke教授分享了免疫肿瘤学药物开发的新靶点,他表示,联合免疫治疗方式已经在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种,畅想未来肿瘤免疫分析循环抗肿瘤。他细数肿瘤免疫药物的发展历程,包括针对LAG3-PD1靶点,TIGIT靶点、TM的研究和应用等,并表示,TM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靶标。Luke教授提到了多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结果,涉及肺癌等多个癌种,并对各个药物作用的信号通路进行了详细解释。最后,Luke教授就创新靶点、免疫激活、双信号信号传导蛋白等问题做了解释,并展望了其对于免疫肿瘤学药物开发的推动作用。他强调,联合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未来,肿瘤微环境激活的T细胞是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发展的生物性导向,更多的创新免疫治疗方法正在等待我们探索。
中医院石远凯教授,就“新型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究新进展”进行了演讲汇报。首先,石教授高度概括地介绍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研发现状,赞许了国内自主研发的肿瘤免疫药物逐步走向世界的成绩。紧接着,他从免疫治疗新靶点及其相关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概述,PD-1、PD-L1相关的双特异性抗体的角度逐一介绍了新型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最后,石教授对抗PD-1/PD-L1联合抗血管生成研究的相关进展进行了介绍。他表示,尽管现有抗PD-1/PD-L1、CTLA-4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疗效,但仍存在单药有效率低,获得性耐药等问题。TGFβ、LAG-3、TIM-3、TIGIT和CD47等新型免疫治疗靶点及其相关已经是目前免疫治疗开发的主要焦点。免疫联合抗血管治疗、双特异性抗体正被越来越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