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惠聚粒量bull研究速递
TUhjnbcbe - 2021/2/25 19:04:00

头颈部肿瘤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90%以上为鳞癌。头颈部包含了人体诸多重要器官,与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密切相关。既往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选择有限,疗效有限。免疫治疗作为近年来肿瘤学领域的“明星”,在头颈部肿瘤同样表现不俗,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以下简称ESMO)中也有多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数据公布。

本报特别医院陈晓钟教授,聚焦头颈部肿瘤治疗现状与进展发表观点,指导方向。本文整理访谈内容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陈晓钟教授

医院头颈放射治疗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鼻咽癌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肿瘤放射治疗分会候任主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荣获第四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称号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头颈肿瘤专委会常委

CRTOG放射免疫工作委员会副主委浙江分会主委

浙江省肿瘤诊治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放疗质控组组长

浙江省放射肿瘤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浙江省抗癌协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头颈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NCCN)中国版专家组成员

器官和组织来源复杂,饮食与病毒是主要诱因

头颈部肿瘤范围广泛、种类复杂,涉及的器官来源和组织起源较多,病理学类型主要包括鳞癌和腺癌,目前国际学术界对头颈部肿瘤尚无十分明确的分类标准。我们平时谈论的头颈部肿瘤通常指头颈部鳞癌。

在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点方面,头颈部鳞癌主要与吸烟、饮酒等相关;一些特殊地域如湖南、海南等,口腔癌的诱发与食用槟榔明显相关。此外,作为一种特殊的头颈部肿瘤,鼻咽癌的中国病例数占到了全球50%以上,尽管也是鳞状上皮来源,但其致病因素主要为EB病毒感染,最常见于我国南方地区。近十余年来,国外研究又发现了头颈部鳞癌的新致病因素——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占到了60%左右;国内近几年也有相关报道,约占30%,仍是以南方地区较多见。

瓶颈中催生契机——免疫治疗为难治性鼻咽癌带来希望

相较于其他很多实体瘤,头颈部肿瘤治疗近几年总体进展不算突出,治疗手段创新不多,疗效改善有限,5年生存率仍不理想。其中头颈部鳞癌的治疗仍以手术结合放化疗为主,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应用使疗效有所提高。西妥昔单抗等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药物的加入,使头颈部鳞癌5年生存率增加到了40%左右。

不同于其他多数肿瘤,鼻咽癌的治愈性手段主要为放疗,而非手术治疗。随着放疗技术的进展、综合治疗的应用,鼻咽癌疗效获得了喜人的提升,目前国内5年生存率为80%左右。但这意味着仍有20%的患者会治疗失败,主要由于放疗后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这也是目前临床最大的瓶颈和挑战之一。复发后的二次放疗,治愈率不高,5年生存率不超过50%;同时,二次放疗造成的副损伤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远处转移患者中,除少数寡转移可经积极根治性治疗获得长期生存机会外,广泛转移者一般只能接受全身治疗。

所幸,近几年,免疫治疗在国内的鼻咽癌治疗中也有了成功探索和应用,尽管目前主要用于晚期复发/转移性患者,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医院徐瑞华教授牵头的POLARIS-02研究和张力教授牵头的CAPTAIN研究,都采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横向对比传统化疗,免疫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都有显著提升,这些药物的相关适应证上市申请也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此外,国内还有很多鼻咽癌免疫治疗相关研究正在开展中,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问世,患者也有望更多获益。应该说,免疫治疗为这些既往难治性鼻咽癌及其他头颈部鳞癌突破了瓶颈,带来了希望。

折戟沉沙,卷土重来;旗开得胜,奋楫扬帆——ESMO“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此分享两项比较特殊的研究。第一项是ESMO中摘要号的Ⅲ期随机对照试验(RCT):纳入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随机分入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单抗avelumab组(例)或安慰剂组(例),前者在顺铂联合调强放疗(IMRT)的标准放化疗(CRT)基础上联合avelumab、之后序贯avelumab维持治疗,后者将avelumab替换为安慰剂。该研究也是首个将免疫治疗用于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癌CRT的大型RCT。然而,遗憾的是,中期分析中,两组的主要终点PFS并未获得预期中的阳性结果;次要终点OS、ORR也均无统计学差异。尽管亚组分析中,PD-L1高表达组显示出了PFS获益。Avelumab组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AEs)发生率更高。因此,该研究已被终止。

成功的研究固然令人欣喜、值得借鉴,但失败的研究同样值得我们深思缘由、总结教训。理论上,PD-1单抗在晚期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疗效已被充分证实,免疫治疗前移至分期更早的局部晚期肿瘤应当能够取得理想结果。该研究的失败,入组标准是否还需更严格(例如PD-L1表达等生物标志物的筛选)、治疗方案(例如序贯方式、放疗方式)是否科学等都是可能的原因。

第二项研究是ESMO中摘要号LBA40的IMCISION试验,这是一项采用纳武利尤单抗单药(Ib期研究,6例)和联合伊匹木单抗(II期研究,26例)用于可切除头颈部鳞癌术前诱导治疗的Ib/II期研究。Ib期研究明确了免疫治疗未引起手术延迟、安全性可靠。Ⅳ期和复发性患者比例占到了2/3。经过2个周期诱导治疗,29例可评估患者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达到了31%(9/29),另有31%的患者获得病理缓解(pR),总体安全耐受。中位随访14个月时,获得pCR患者的无复发生存(RFS)率为%,明显高于pR患者(RFS率90%)(P≤0.05)。

IMCISION试验设计非常符合免疫治疗发展趋势,结果也令人鼓舞,研究成功将免疫治疗时机从晚期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前移到了诱导治疗阶段。尽管该研究样本量不大,只有32例,但晚期患者居多,且很快就获得了满意的pCR率和RFS率,期待后续的Ⅲ期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结果。

常规应用,防患未然——G-CSF降低FN发生风险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最常见的AEs之一。TPF(紫杉类+铂类+氟尿嘧啶)是最常用的头颈部鳞癌标准化疗方案。紫杉类药物的血液学毒性非常明显,包括引起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尤其在联合用药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与化疗药物剂量存在相关性。国内临床如果采用欧美的TPF方案标准剂量,≥2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可高达70%以上,严重影响后续治疗的正常进行。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在治疗和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已将其作为常规预防性用药,即在化疗结束24h后即应用G-CSF,使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风险明显降低。发热伴中性粒细胞减少(FN)发生率约为10%,一旦发生,继发感染的风险则非常大。因此,预防性使用G-CSF、尽量避免FN的发生尤为重要。治疗FN时,G-CSF需要大剂量(~μg)使用。预防性应用则不同,剂量会低一些,但时间会较长,连续使用3~5天甚至1周。G-CSF具体剂量需根据用药目的和时长个体化确定。

深挖免疫治疗潜力,优化综合治疗策略——头颈部肿瘤未来方向

总体而言,头颈部肿瘤疗效现状是差强人意的。结合近几年相关研究进展,目前最值得期待的应该是如何充分发挥免疫治疗价值,如何将其与现有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做到最有效的联合。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都显现出了优势,也是提高疗效的一个方向。

头颈部包含了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密切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因此,以综合治疗为主、缩小手术范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当然,前提是要以系统治疗的突破作为疗效保障。未来,无论国际还是国内,联合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都将是头颈部肿瘤的主流探索趋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惠聚粒量bull研究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