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藏族男孩小扎西出院啦,一场跨越一千多公里的“生命接力”让小扎西重获新生。
跨越公里的生命接力
8岁的小扎西来自公里外的西藏昌都,去年秋季开始,平时不爱喝水的小扎西变得十分爱喝水,每天至少要喝十几杯水,且去厕所的次数更多了,还时不时出现头痛、呕吐的症状。父母开始并没有在意,觉得小扎西可能感冒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扎西的情况愈发严重,头痛加重,呕吐症状也更加频繁,看东西越来越模糊……直到今年10月,父母开始着急了,将小扎医院检查。初诊判断患儿病情严重,医院援藏医疗队医生建议立即带孩子到医院神经外科进一步诊治,并与神经外科医生沟通孩子病情。
很快,医院神经外科接过“生命接力棒”。询问病史后,初步判断患儿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由颅内鞍区肿瘤引起的。经头颅MR等检查,结果提示鞍区巨大肿瘤,右眼视神经萎缩,病情危重,需要立即手术治疗。
“如果再迟来一点,肿瘤可能进一步进展,出现失明、内分泌功能障碍加重、甚至高颅压危及生命。”神经外科李禄生副主任医师说。
肿瘤位置深“拆弹”危机四伏
据李禄生医生介绍,鞍区位于颅脑的中心地带,位置深,并且周围有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垂体柄、下丘脑等重要结构,所以这个部位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儿童该部位常见的肿瘤有颅咽管瘤、生殖细胞瘤、胶质瘤等。
“颅咽管瘤虽然是一种良性肿瘤,预后往往名不副实。至今它仍是神经外科医生具有挑战性的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既要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防止肿瘤复发,又要避免手术对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造成损害,及其带来的严重术后并发症。”
经与家长充分沟通后,家长坚持手术的决定坚定了团队的治疗决心与信心。
多科会诊成功摘除“炸弹”
经多科专家进行会诊,制定出一套完善的手术及术后治疗方案。11月2日,神经外科治疗团队和手麻科紧密协作,历经近7个小时的默契配合,为小扎西顺利完成手术,将肿瘤全部切除。
“第一道难关攻克了。接下来就是术后电解质、内分泌的管理。若不能正确及时处理术后出现的电解质紊乱情况,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长期的临床工作中,神经外科医护团队对颅咽管瘤手术后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医护人员每天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液体出入量,密切随访电解质及激素水平并做好记录,一旦有异常及时调整。连续7天的严密监护下,小扎西顺利闯过第二道难关。
接下来的两周,小扎西的情况逐渐好转,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精神食欲恢复正常,术后复查头颅MR显示肿瘤完全切除。
颅内肿瘤治疗见成效
据神经外科主任梁平教授介绍,颅内肿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实体肿瘤,近年来神经外科诊治的病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颅脑的解剖结构复杂且空间狭小,增大了颅内肿瘤的治疗难度和风险。同时,除了手术,围手术期以及术后综合治疗,涉及神经内科、影像、病理、营养、化疗、放疗、内分泌、康复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医院相关科室,自10年前就开启脑肿瘤综合治疗的实践,已形成国内先进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多学科诊疗中心。
梁平主任说,幸运的是,经过综合治疗,儿童脑肿瘤的治疗效果较前有了很大改善。儿童脑肿瘤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神经外科团队将继续努力攻坚克难,为脑瘤患儿保驾护航。
编辑:宣传科
审核:神经外科宣传科*办
扫码据市一院胸外科副主任张新波介绍,66岁的患者王梁(化名)家住郏县,3年前,她就时常有胸闷气短症状,医院行胸部CT检查后发现右侧胸腔有肿块,伴胸腔积液,但她并未进行治疗。日前,患者又查出血小板减少、肺部占位,这才重视起来,遂赶往市一院就诊。会诊后,患者转入胸外科住院治疗,经颈胸部增强CT提示:右侧胸内有一较大实性肿瘤;气管下段隆突及左右主支气管受压变形;右肺明显受压膨胀不良!
“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胸闷气短的诱因应该为胸内巨大肿瘤的压迫!”张新波介绍,通过综合患者所有相关检查评估,导致她胸闷气短的元凶就是——右侧胸部巨大肿瘤对肺部的压迫,而只有通过手术,才能解除症状。
切除如此大的胸部肿瘤,手术并非易事。巨大瘤体占据胸腔2/3之多,手术操作空间有限;而分离解剖肿瘤过程中可能会挤压心脏,影响心脏功能;若采用非常规分块切割,肿瘤内部血管丰富,会带来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再加上患者肺功能较差,肿瘤长期压迫气管下段、隆突,左右主支气管严重变形,术后是否出现气道软化等情况......诸多因素为手术的实施增加了很大难度和风险。为确保手术安全,经胸外科上报,医务处立即组织呼吸内科、心内科、手术麻醉科及重症医学科的专家为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通过会诊专家详细评估手术风险、麻醉风险,讨论制定应对措施,细化手术方式,最终确定了手术方案。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当日,胸外科与手术麻醉科密切配合,为患者实施了剖右胸探查胸腔巨大纵隔肿瘤切除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其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此次手术肿瘤直径大、难度系数高,而手术的成功开展,再次发挥了市一院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实力和优势,更体现出胸外科的诊疗水平日益精进。文字:李莹
图片
编辑:付睿王俊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肾脏轮廓失常。只有2例在体检中发现肾肿瘤相对较小,在2.5-3.0cm之间,肾脏轮廓局部轻度突起外,其余23例,肿瘤较大,在3-8cm之间,肾体积增大、形态失常,肾脏轮廓局部突起明显,表面不光整。
肾实质内包块、肾窦受压。在25例中肾实质内均出现实性不均质回声团,呈园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晰,包块后部回声衰减,包块内可见强弱不等的回声相混杂,有3例包块内可见坏死液化暗区,肾窦均有不同程度受压,出凹陷或中断,5例伴有肾积水,肾盂肾盏扩张,同侧输尿管内可见癌栓。
肾周血管及淋巴结的异常改变。有2例较晚期肾癌患者在肾静脉、下腔静脉中发现有不规则的略低回声团块,彩超显示,血管内血流充盈缺损,为肿瘤血行转移所至,5例发现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为淋巴转移。
肾恶性肿瘤的彩色血流图像异常。25例均有不同的表现,主要表现为:
抱球型:沿肿瘤周边彩色血流丰富。肿瘤内部有散在点状或条状彩色血流信号,本组约占7例。星点型:肿瘤周边血流不多,不呈抱球状,仅瘤体内部有少数星点状血流信号,本组约占9例。丰富血流型:肿瘤内部血流丰富,彩色多谱勒能量图呈丝球盘曲彩色血流,本组约占3例。血流型:肿块内部血流甚少,本组约占6例。综合本组检查可见丰富血流型较少见。一般在小肿瘤内有时可见前两者情况,常见于中等大小的低回声肿瘤,大肿瘤因内部出现坏死等原因,肿瘤内部血流较少,边界血流也不丰富。3、讨论
肾肿瘤分为肾实质肿瘤和肾盂肿瘤两大类,90%以上为恶性,在肾实质肿瘤中,最常见的在成人为肾细胞癌,在儿童为肾母细胞瘤,其它恶性肿瘤有肾纤维瘤、肾脂肪肉瘤、肾横纹肌肉瘤、肾血管肉瘤等均较少见。
肾实质的良性肿瘤有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血管瘤、肾纤维瘤、肾腺瘤等均较少见,其中以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较多被发现。
肾盂肿瘤主要为移行上皮乳头状癌,腺癌较少见。
肾细胞癌根据所含细胞成份不同分为透明细胞型、颗粒细胞型及未分化型三种。
肾癌多见于50-60岁的成人,儿童很少发生。
大多发于一侧,少数为双侧。肿瘤直径自2-3cm至30cm不等。以往外科切除的肿瘤直径为5-10cm,自开展影像诊断以来,常有2-3cm的肿瘤被发现切除。
肿瘤有假包膜,切面上肿瘤呈实质分叶状,颜色多样,以*色为多见,大的肿瘤中心部有灶性液化坏死和囊腔形成,偶含有钙化物质,肿瘤侵入肾盂、肾盏出现血尿,也有穿破肾包膜侵及肾周组织。
肾癌的转移途径主要为血行转移,有侵入肾静脉形成癌栓的明显倾向,继而播散至肺和骨。偶有转移到肾的淋巴结或直接浸润至肾周组织。
早期肾癌不出现症状,无痛性肉眼血尿往往是最早的信号。生长在肾的周边部或向外发展的癌肿,出现血尿很晚,甚至不出现血尿,往往不被及时发现。晚期肾癌有发热、恶液质等症状。
肾癌分期:Ⅰ期:肿瘤局限于肾包膜内;Ⅱ期:肿瘤穿破肾包膜侵犯肾周脂肪,但局在肾周筋膜内;Ⅲ期:肿瘤侵犯肾静脉或局部淋巴结,有或无下腔静脉、肾周围脂肪受累;Ⅳ期:远处转移或侵犯邻近器官。4、鉴别诊断肾恶性肿瘤的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明显,肾形态失常、肾实质内实性占位、肾窦及血管受压为其超声诊断的三要素。只要我们操作中仔细观察,多方位、多切面扫查,并结合临床资料,一般均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但要和以下几种情况相鉴别:肾柱肥大,为先天性变异,中部及肾上极肾柱肥大较常见。在肾纵轴断面上,肥大的肾柱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回声区,酷似肾肿瘤回声,但仔细观察肾柱和肾窦分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横断面上肾柱低回声和肾皮质相连续,相互之间无明显分界。CDFI无血管绕行,肾内血管直接穿行于肾柱中,而肾癌横断面上与肾皮质有较明显的分界,有明显的球形感,可见血管绕行。
肾叶畸形,有的肾脏异常分叶使肾轮廓局部隆起,常见于左肾中部及下极外侧,严重者为融合不全,隆起范围有的较大,表面可见分叶切迹,内侧有较大的分叶沟,但与肾皮质回声无分界,无肿瘤构形。CDFI血管走行正常,分叶性代偿性肥大常发生于肾脓肿、肾结核、肾外伤等治愈后广泛瘢痕形成的肾脏,声像图见肾的其它部分回声杂乱,无肾实质回声。
肾脓肿,临床较少见,有明显的化脓性感染病史,早期肾脓肿声像图表现为肾外形较为丰满,其内可见边缘不规则,边界不清的低回声区,当脓肿形成时呈无回声区,其内可见有稀疏分布的点状回声,面肾癌边界大多较清楚,较小肿瘤内部一般不发生出血、坏死、液化,故常表现为低、中等回声实性包块,并不出现无回声区,易和脓肿鉴别,但较大肿瘤内部坏死、液化并出现无回声区,则不易和脓肿鉴别,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剌活检,以明确诊断。
肾囊肿:有的肾透明细胞癌内部均匀,呈很弱的回声,酷似囊肿,而有的出血性肾囊肿或囊肿合并感染者又酷似肾实质肿瘤回声,此时鉴别困难。通常肾癌无边界锐利的囊壁,增大增益后,内部回声常增多增强,但后方回声增强效应不明显,而囊肿边缘光滑、锐利。后方回声增强,超声引导下穿剌可明确诊断。
肝肿瘤:较大的肾包膜下肿瘤与右肝重叠或突向肝内者,也可误诊为肝肿瘤,此时实时超声扫查虽然显示包膜有凹陷或压迹,但肝包膜尚有较好的连续性。嘱患者深呼吸时,可见肝脏上下移动度大于肿瘤的移动度。此外,局部肝组织回声正常及肝内血管无中断现象,无肝肿瘤周边低回声晕等特点,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错构瘤)超声图象往往呈园形,边界清晰的高回声,内部回声密集均匀,瘤体较大的错构瘤声衰减显著,部分可有声影。彩色多普勒血流探测,肿瘤内一般无血流信号。大的错构瘤偶然在肿瘤内可见少许星点状血流,但相对来说,比肾癌少得多。可资鉴别。
五、临床应用价值肾癌早期缺乏典型临床症状与体征,这给临床诊断带来困难,无痛性血尿往往是最早的临床表现信号,但己不是早期肿瘤的症状了,血尿的出现与肿瘤的大小和部位有关,并非肾癌的特征性表现,致使临床上发现肾瘤均较晚,这对病人往往是致命的,也给治疗带来困难,有的甚至失去手术机会,但超声诊断的应用使肾癌早期诊断成为可能。超声显像不但能确定有无肾肿瘤,而且还可以确定肿瘤的大小、形态、并估计肾肿瘤进展程度及肾周围状况,并可与囊性占位等其它肾脏疾病作出鉴别诊断。为早期切除病灶,提高生存率,争取了宝贵时间,本组4例成人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在健康体检中B超检查发现肾脏占位性病变,肿瘤尚属早期,手术愈后良好,这说明超声在诊断肾恶性肿瘤方面有重大应用价值,由于它无创,可重复性,可在人群疾病普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明显的优越性。有文献报告超声诊断肾肿瘤的准确率高达93.5%--97.1%,被公认为诊断肾肿瘤的首选方法,但是超声诊断肾肿瘤也有某些不足之处,其一,超声检查对直径小于1cm以下的肿瘤有时不易显示,有漏诊的可能,其二,对肾肿瘤的组织定性较困难。课程推荐长按下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