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隆阳区优秀女性风采展示凝聚青春力量助力
TUhjnbcbe - 2021/5/15 21:09:00
三月春风起情暖在隆阳

脱贫攻坚伟大工程战场上,

她们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战士,

她们的感人故事,

奏响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新时代强音!

姐妹们!

马上就是第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们的飒爽英姿

庞志仙:创业成功回馈社会

庞志仙

来自杨柳乡茶山村的庞志仙,是一名典型的80年后姑娘,在她5岁时,一次意外让她失去了一只手臂,但多年来她一直凭借自己的坚强和爱心,积极奔走在全国各地从事慈善和公益活动,在西双版纳的社会福利院工作了4年后,庞志仙决定回到家乡杨柳,一边打工一边继续开展她的慈善工作。凭借自己的努力,庞志仙自主创业,她开起了微店,办起了企业,用坚强和自信抒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刚刚接触时,人们时常会被庞志仙身上那股阳光向上的精神所感染,然而,阳光的笑容下,这个女孩拥有着一颗坚强的心,庞志仙家里算不上富裕,为了不加重家庭负担,自己也能够自立。

年,庞志仙开始了她的微商之程,刚开始的时候她只在朋友圈销售玛咖、茶叶等单一的商品,通过一年的摸索,天资聪颖又观察入微的她看到了家乡丰富的物产优势,她瞄准商机,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微店开业仅一年时间,月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特别是年10月份,庞志仙抓住新鲜核桃上市的大好时机,将收购来的核桃再次包装后,仅20多天就在网上销售了1吨核桃,销售额达5.7万元。微店的成功,庞志仙的生活有了保障,她贷款买了房子,布置了一个温馨的小家。但是庞志仙并没有停下脚步,今年,她又瞄准了家乡古茶树这个商机,投资了20万元,办起了茶厂,采茶、制茶、销售一体化,保证茶叶的质量和口感,不仅为家乡茶农增收,也实现了自己保护和开发古茶的初衷。庞志仙的销售收入,除去生活开支,全部用在资助孤儿和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工作之余,她还把时间用在了帮助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带领孩子们开展活动上。从年到年的十年间,她凭借个人的力量帮助30余个孤儿实现了她们的“上学梦”。关于下一步茶厂和企业的发展,庞志仙有很多的想法,谈起未来,她充满希望。她说:过去,在风雨路上,很多人为我伸出过援手,现在,我有了回馈社会的一点能力,我想把这些爱心、这份爱意传播给更多的人,让爱行走。

逐梦扶贫路青春无悔歌

成佛兰

现任辛街乡人民*府扶贫办主任成佛兰,自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始终以严谨的工作作风,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肃的工作纪律,扎根辛街、艰苦奋斗、任劳任怨,不折不扣地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为了干好扶贫工作,她毫无怨言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是同事眼中的“女汉子”,在辛街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

真抓实干练就扶贫基本功

脱贫攻坚战役是一座“大熔炉”,有人粉身碎骨浑不怕,有人练就卓越本领,有人接受高温的历练,越出汗,越起劲,越勤勉。成佛兰同志就是在这座“大熔炉”中练就“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从容应对攻坚战役的艰难险阻。

会学。扶贫工作*策性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与退出、危房改造、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都有一套完整的*策体系和程序,而作为一线的扶贫干部,工作任务繁重,真正静下心来学*策、学业务的机会不多,成佛兰同志把每天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不仅认真学习*的路线方针*策,夯实理论根基,而且扎实学习扶贫*策、产业发展等相关业务知识,提升业务能力,练好基本功,努力做到“逢山能开路,遇水能架桥”。

会写。扶贫干部需要完善工作资料,填写表格,总结经验,为建立完备的精准扶贫数据库提供必要的支撑。成佛兰不仅认真完成扶贫办日常事务工作,包括各类文件、材料起草,各类会议、督查检查和职能站所的协调统筹,撰写各类总结、报告,同时还不余遗力地指导好辛街乡15个村(社区)脱贫攻坚的业务工作。

会说。扶贫干部既要当好战斗员,又要当好宣传员。在农村,多数群众知识贫乏,理解能力较差,对于国家的大*方针、惠农*策往往一知半解,甚至一问三不知。比如农户对扶贫小额信贷*策知晓率不高,她就多次组织各村(社区)副主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进行*策培训和疑问解答,并实地入户宣传相关*策。通过乡、村、组干部的共同努力,五年来,辛街乡共投放小额信贷.7万元,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户。

坚守一线全力以赴助脱贫

成佛兰自年从事扶贫工作以来,协助扶贫分管领导不折不扣地完成各年度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实现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户人贫困人口脱贫退出,顺利通过国家、省、市、区各级脱贫攻坚考核。

扶贫工作是艰辛的,女同志长期坚守在扶贫一线更是不容易。辛街乡贫困户基数大,有户贫困户,15个村(社区),工作量也特别大。很长一段时间,辛街乡扶贫办除了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乡长兼任扶贫办主任外,只有她和另外一名女同志坚守在扶贫一线。指导全乡15个村(社区)填报各类扶贫表格,收集汇总各类扶贫数据,整理乡级扶贫档案,起草各类扶贫总结报告,参与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全过程,入户走访贫困户,接待上访群众等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有辛酸、有汗水,也有泪水。

但是,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为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各项工作,成佛兰不分白天黑夜,做到了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5+2,白+黑,都处于工作状态,心里只想到了工作,连父母、子女、家庭都顾不上了……她心里对家庭充满了愧疚,但却始终把扶贫责任扛在肩上,挂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正是强烈的责任担当、骨子里的干劲以及持之以恒的工作热情砥砺着她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前行,该同志犹如一粒细沙,默默地铺垫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

不忘初心真心帮扶解民忧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多了解困难群众的期盼,多解决困难群众的问题,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成佛兰经常与同事一起走村入户,一方面耐心细致对群众宣讲*的路线方针*策和重大举措,不厌其烦地宣传扶贫*策,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常记、常看、常分析,“张家几个人?”“李家缺什么?”“致贫原因是什么?”“帮扶措施有哪些?”等等,白天详细记录入户情况,晚上加班整理材料,制定帮扶计划,老百姓反映的问题能协调解决的绝不拖延,不能解决的也会解释清楚。就这样,从起初入户走访“尬坐”,到村民热情的招呼“进屋喝水”,从起初的无从下手到对扶贫工作有了自己的思考。正是对贫困户的温情牵挂,教会她如何俯下身子带着真情实感去听民声、记民情、排民忧、解民难。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心感知民意,脚上沾的泥土与露珠,额头上的汗水与雨水,彰显着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脱贫攻坚成绩单!

走在脱贫攻坚路上的人大代表

段梅

自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以来,区妇幼保健院职工段梅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中。征战四年间,她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把扶贫当事业。积极协调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振兴乡村产业,俯下身来为民做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用永不停歇的脚步走出了一条根植百姓、真情代表的履职之路,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人大代表一心为民的郑重承诺。

上下奔走破难题

九分山,半分田,半分水,路难行,水难泅……这就是隆阳区瓦窑镇祝家村四年前留给人们的现实。它悬挂在小山顶上,山高坡陡,悬崖峭壁。年3月,42岁的云南省人大代表段梅从隆阳区妇幼保健院被派驻到这里,当一名普通的工作队员。


  当时的村委会兀立在一个小山丘上,风呼呼作响,尘土飞扬。没有厨房、没有洗澡间,条件异常艰苦。白皙的面庞、文弱的身体,“来这里不过就是镀镀金”……村民对段梅充满了质疑。


  到村第二天,段梅就用脚步开始丈量民情。“段医生是第一个开着车去我们那里的女人。”大麦地的村民说。当天从早走到晚,她的双脚磨起了血泡。

 

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他人送小康。面对大山的摆弄,村民们习以为常。他们害怕改变、不想改变、不愿改变、不会改变……在这数辈人的等靠中,祝家村理所当然地戴上了省级贫困村的穷帽。


  为打破群众思想桎梏,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年4月,段梅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请到了时任保山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张云怡到村指导。张云怡对村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随后便带领镇村干部及全体村民们到与祝家村的自然条件极其相似、发展却大相径庭的施甸县木老元参观。当村民们看到那一幢幢整齐的新房拔地而起,配套设施样样齐全,产业发展欣欣向荣的木老元乡所发生的巨大改变,自我发展的意识开始逐渐苏醒,开始慢慢
  

段梅来了,她向大山发起了首次冲锋。她邀请区级领导到村把脉开方。正值雨季,泥烂路滑,车辆无法顺利通行。“每走一程,便要停下来合力推车。当天走完所有自然村,汇报完工作已是深夜12点。”段梅说。不久,上级领导便带领相关部门到祝家村开现场办公会,安排项目资金40万元。要将项目落实好,更是一场艰辛漫长的考验……段梅不畏酷暑严寒,带领施工队、村民小组长、项目方一一踏勘线路,协调山林土地,化解矛盾纠纷。当看到群众在落满寒霜的公路上不停地打滑,段梅提出在路面上加防滑带,而这并不符合验收标准。“只要对群众有好处的事,我一定要坚持。”段梅积极向隆阳区区长段生荣反映,并最终得以妥善解决。就这样,段梅共争取项目资金万元,修通了3个村组总长12公里的道路,并在危险路段安装了防护栏,村民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


  一环紧扣一环抓,一锤接着一锤敲。祝家村民世代为水而愁。因水源点选取不当而造成水管爆裂的事例屡见不鲜。当无意间听到雪山河是出水量较丰富的水源点时,段梅第二天便早早起床,备好雨鞋、雨衣,做好炒饭,买好饼子,亲自开车带领村组干部去找水源。“有时一天要开四五百公里,手臂酸痛。”在不知疲倦地连续找了5天后,当看到沽沽清泉从茂密的森林涌出时,段梅兴奋得一夜未眠。她连夜赶写了取水方案,再提交区水务局通过水压差测量后,项目便正式实施。年5月10日,祝家村通水了,村民兴奋地敲起锣,打起鼓,放起鞭炮,只有段梅知道,这其间的艰辛常人是体会不到的。她很庆幸,祝家村民的吃水问题在上上下下的通力合作中终于得到了解决。


  基础设施建设事关长远和民生福祉。在基础设施上,段梅担负起守土之责,始终坚守人大代表为人民的道德底线,坚持科学规划、严把标准、注重长远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惠泽群众,造福百姓,为祝家村稳定脱贫及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保障。

发展产业志不移

 

在这种阻隔、闭塞、围困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是极其困难的,而找到一条发展致富的道路更需要智慧与勇气。


  但对常年靠“种一山坡收一箩”过日子的村民来讲,没想过也不敢想,没干过也不会干。


  只要有信心,泥巴里面也能出*金。针对群众思路不开阔的问题,段梅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带领群众土里掘金。段梅找到了康宏公司的老总苏彦到村里实地考察。面对祝家村的自然条件,苏彦连连摇头。随后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大批村民自发地撑着伞在泥泞的山路上迎接这位山外来客,苏彦感动地说,群众的热情鼓舞了我,我决定在这里发展木耳产业……


  没有脱不了的贫,只有不勤奋的人。段梅四处筹集资金40多万元,打通了从村委会到新寨小组木耳基地长4.8公里的路,架设了高压电。为节约资金,她带领村民上山砍竹子搭大棚,手脚被划破了多少次,她不知疲倦地开着车在陡峭的山路上运送物料、挥汗如雨,在她的感召下,群众也纷纷参与进来……


  

就在村民抱团致富的路上,每次意外都会将村民发展的信心和力量打回原形。当时蒸菌包时因停电从而影响了成活率,群众互相埋怨。痛心不已却又心有不甘的段梅说,做产业,本来就有风险,损失我来赔。有了托底人,村民慢慢燃起了发展木耳的激情。

段梅始终想在前,走在前。前两年,基地以每棒1.6元的成本向康宏公司购买菌棒种植木耳亩。段梅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年,段梅购来了接种机、蒸汽炉等设备,在小山沟里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自制菌种、菌棒的试验并取得成功,为群众争取到更大的利润空间……从此,村里的不少农民有了职业经理人的味道,大量村民也成了打工一族。同年,祝家村脱贫出列。段梅本可以功成身退,回城修养连续作战三年且已积劳成疾的病躯。可是她选择了留下,继续为紫荆泽兰菌棒申请专利,推动合作社稳健运行……段梅说,祝家村一天不富,她就一天不走。

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段梅不但给群众找到了一条致富路,更可贵的是把敢想敢干、自力更生的精神写在这片土地上、留在村民心间,激发出村民自主脱贫致富的热忱,让村民有了“志气”。

一片丹心映日月

“群众利益无小事,驻村工作就是和群众打交道,事无巨细。哪怕我们认为是一件小事,在群众那里就是大事,就得解决处理好。”段梅说。


  段梅的家人在保山城开办了颇具规模的一家饭店,这又成了段梅助力祝家村脱贫攻坚的另一方阵地。每逢寒暑假,她就让返校归来的大学生去那里打零工,让在保山求学的孩子周日在自己家吃住……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是倾注了更为深沉的浓厚情感。小麦医院做了脂肪瘤切除手术回家后,段梅就每天上门为他清洗伤口、打针、上药……这位长年被生活重担压迫得沉默寡言的山里汉子,在段梅的鼓励下成了心态良好的乐天派。段梅认为,这就是群众对她的一种信任,而这种信任比金子还宝贵。而这样的个例在段梅驻村这四年间数不胜数。正是她心系群众,用自己的一颗心,将村民的心紧紧团结在了一起。


  段梅说,只要能够为脱贫出力,为群众发展致富,完成好脱贫工作重任,再苦再累再委屈也要扛住。


  

驻村期间,她吃住在村,分秒必争,很少回家。面对丈夫,她是一个不“称职”的妻子,爱人住院,请了一个护工照顾。面对孩子,她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女儿李亚璇每年从国外回家一次,可段梅任凭孩子回就回、去就去,有时甚至连一顿团圆饭都没吃上。女儿说,妈妈的心里只有村民。为了让女儿更加理解扶贫工作,段梅把女儿带到村里入组入户,当女儿看到母亲在最艰苦的环境进行最坚韧的奋斗,在最贫瘠的土地铸就最富有的信任,她明白了很多。随后,女儿也主动投入到扶贫档案的整理中。“我为我的母亲自豪!”女儿这样评说段梅。

“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段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段梅说,如今祝家村发生了一些改变。变化的不仅是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更是建立起了浓浓鱼水情的干群关系。这种变化正是祝家村迎来美好明天的一个新开始……

—END—保山市隆阳区妇女联合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隆阳区优秀女性风采展示凝聚青春力量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