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11
+
文:七月
甜,几乎人人都爱但最近很多人都在说糖在给大家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严重威胁着我们的健康据钱江晚报报道美国权威专家在《自然》杂志上公开提出:糖就像烟草和酒精一样是一种有潜在危害且容易上瘾的物质摄入多了如同慢性自杀消息一出立马引起很多人恐慌:每天吃的东西里不可避免都有含糖这样下去是不是会出问题这糖还能吃吗?01
糖的危害,甚于吸烟?近来,朋友圈里出现了一篇《食品黑幕:糖的危害,甚于吸烟!看了这些,你还敢吃甜食?》的文章,吸引了无数眼球。关于“糖的危害,甚于吸烟”的说法,文中给出的来源是:首先,电影中的台词完全不能作为依据,所以作者也说“有待考证”。其次,所谓“世卫组织曾经调查了23个国家人口的死亡原因,得出结论:糖的危害,甚于吸烟”,也有待于考证。世卫组织以及其他机构会做死亡原因的统计,列出“与XX因素有关的死亡”。在很多类似的统计中,确实有“与营养不良有关的死亡人数多于与吸烟有关的死亡人数”“与糖有关的死亡人数,多于与吸烟有关的死亡人数”这样的结论。但这跟“糖的危害,甚于吸烟”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一个人生病或者年老去世了,要把死亡原因归结于某一个特定的生活方式是很困难的。很多情况下,甚至有相当的主观性。比如,吸烟大幅增加肺癌风险,那么一个吸烟而且因为肺癌去世的人,死亡原因就可能被归为“吸烟”。而“吃糖过多”,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疾病的风险,那么一个喜欢吃糖的肥胖者/糖尿病人/心血管病人去世了,是否就可以归为“吃糖导致的死亡”呢?更重要的是,死亡人数还跟人群基数有关。人群中只有一部分人吸烟,而吃糖的人数则要多得多。即便不考虑“死亡归因”是否准确,用“死亡人数”来衡量“危害大小”,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此外,澳大利亚导演的“自我小白鼠”实验,严重缺乏科学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糖对人健康的影响。虽然现在“吃糖过多不利健康”的科学证据越来越多,各国卫生管理和权威学术机构也纷纷采取行动,提倡“控糖”。比如在中国,“减糖”与“减盐、减油”一起,构成了健康饮食的“三减”原则。但“吃糖过多不利健康”并不意味着糖就是毒品。糖,毕竟是人体的营养成分——它对于健康的危害,源于“过多摄入”,而不是因为它“有毒”。02
“过多摄入”,危害有多大?糖是人体能够最快转化为能量的营养成分,对于迅速补充体力很有效。对于低血糖人群来说,糖是迅速补充血糖的“救命药”。此外,甜味是人类与生俱来喜欢的味道。尝到甜味之后,大脑会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感到愉悦。而愉悦,也是饮食的重要功能之一。当然,吃糖过多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健康隐患。世界卫生组织曾评估过糖与健康的关系,发现摄入过多的糖会导致:肥胖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和风险,增加糖尿病、脂肪肝、心脏病的风险等。美国加州大学科学家实验表明长期摄入过多糖会造成学习记忆障碍、大脑迟钝……世界卫生组织还把糖和烟、酒并列为肿瘤的三大诱因(诱因,不是元凶!!!)。总结一下:·伤害牙齿、龋齿蛀牙
·导致肥胖
·骨质疏松
·情绪不稳定
·内分泌紊乱,诱发痛风、糖尿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病
·导致皮肤老化、黯淡发*、长痘痘
·造成记忆障碍、大脑迟钝
·容易上瘾
03
“过多摄入”,危害有多大?那么,我们到底要戒什么“糖”?是所有糖吗?严格意义上讲,这里说的“糖”是“添加糖”:添加糖,是在加工食物或饮料中额外添加的、非食物本身含有的糖,比如白糖、冰糖、红糖(赤砂糖、黑糖等)、蜂蜜、蜂蜜和果汁中的糖。
但注意:并不包括天然食物中存在的糖,比如新鲜水果中的果糖、奶类中的乳糖、粮食和薯类中的淀粉。
那有朋友就问了,每天吃多少糖才不过量呢?世卫组织给出的标准是,人们应该将每日的糖分摄取量控制在总摄取量的10%以下,甚至是5%。对于一名正常体重指数(BMI)的成年人,相当于每天摄取约25g(或6茶匙)的糖!但一小瓶风味酱中,就有28g糖。一瓶番茄酱也有7茶匙糖,尝起来咸咸的,几乎感觉不到甜味的金枪鱼罐头,也含一茶匙糖。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糖:早上的咖啡、豆浆、八宝粥,、女孩子大姨妈时喝的红糖水、蜜饯、辣条、巧克力......只要你吃东西,甚至是普通的菜肴,都在放糖。在我们的生活中,糖已经无孔不入。但真正杀伤力最强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含糖饮料。同样,如今众多成人甚至儿童的食品饮品,之所以含糖量高,也是因为商家为了增加美味度,吸引顾客(喝过咖啡的都知道,好几包糖放进去一点都不甜)。
“不添加蔗糖不等于不添加糖,不添加糖也不等于无糖。要知道糖量,唯一办法就是看食品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
┃商务合作
┃转载授权请联系u
今日热帖推荐
鹭岛生活
《晚上偷偷清掉老婆的购物车》
猛戳下方查看今日热贴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