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脂肪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李宝生教授泛瘤种免疫治疗新时代,我们的征
TUhjnbcbe - 2021/6/24 0:34:00

年2月28日,中国北方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主办,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放疗医师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放射肿瘤治疗医师分会承办的“百花齐放——泛瘤种领域规范化免疫治疗巡讲”在山东济南成功召开,来自国内各地的肿瘤领域权威专家聚焦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肺癌、尿路上皮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的免疫治疗进展,建言献策,以期为肿瘤患者寻找更好的治疗选择,同时探索“泛瘤种治疗”的最佳模式,促进泛瘤种领域免疫规范化诊疗的落地实施。免疫治疗在众多瘤种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使“泛瘤种治疗”日益被提到空前的高度和热度,国内免疫治疗药物可及性全面提高。热潮之下,鉴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特点,诊疗规范化、均质化也亟待重视和加强。本系列项目以此为初衷,将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开展以免疫治疗为主线、以多瘤种为分支的学术巡讲和研讨,旨在助力迈向“健康中国”宏伟目标,为中国肿瘤学事业进步贡献力量。

为此,我们特邀本次会议主席——山东第一医院李宝生教授立足泛瘤种免疫治疗进展与现状,结合现实国情,宏观畅谈临床医生与药企未来努力方向。本文整理访谈精要内容与读者分享。

李宝生教授采访视频

PART01

泛而不滥,谓之“规范”;同中有异,谓之“精准”

中国医学论坛报:

请您结合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谈谈“泛瘤种免疫治疗”的内涵与现状。

李宝生教授:

谈到肿瘤免疫治疗,年堪称人类肿瘤治疗发展史册中的“大年”。这一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花落肿瘤免疫治疗作用机制的主要发现者,许多重磅临床试验结果相继在各大国际会议公布,免疫治疗药物在我国正式获批上市……免疫疗法在众多瘤种领域全面开启了突破传统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的盛世,使“异病同治”从理想照进现实——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泛瘤种”治疗,随后免疫治疗逐渐成为多种肿瘤系统治疗的基石,甚至使部分肿瘤的治疗正朝向慢病方向发展,为全世界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年5月,Nature杂志的子刊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发表了题为“癌细胞疗法:临床试验前景”的综述,文中提及我国在免疫治疗领域异*突起,在药物开发数量上与美国相似。我国的免疫治疗发展一派繁荣。年12月底,国家医保目录纳入了替雷利珠单抗等4个中国研发的PD-1抑制剂;年,免疫治疗的“触角”势必会加速延伸,对各瘤种治疗的“渗透”也一定更广。然而,在势头强劲的泛瘤种免疫治疗热潮中,“精准免疫”的声音更应被加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抗瘤谱非常广泛,覆盖的患者群体之多也可想而知。但“泛瘤种”并不意味着一种治疗模式完全适用于多种肿瘤。正如国际顶级期刊《细胞》(Cell)在年发表的免疫治疗领域重磅文章《肿瘤免疫治疗的十大挑战》(Top10ChallengesforCancerIO)中所谈到的,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包括个体间、肿瘤间甚至肿瘤内的),同一瘤种在不同疾病阶段对同一种药物的敏感性都可能截然不同。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精准医学时代的个体化治疗理念。且即便是同为PD-1或PD-L1抑制剂,其结构、药学特点也不尽相同。以替雷利珠单抗为例,其就是目前唯一对Fc段进行了特殊基因工程改造的PD-1抑制剂,具有多重独特的药学优势。“异病同治”与“个体化治疗”并非矛盾,而是需要临床医生在充分了解不同瘤种生物学行为的基础上,灵活地利用治疗武器,这也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新的考验与更高的要求。

为了规范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于年12月专门针对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印发了《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足见对规范化抗肿瘤治疗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宝生教授泛瘤种免疫治疗新时代,我们的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