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geneticdiseases
那些年我们可能
不那么了解的
遗传病
在上一篇推文中有为大家介绍遗传病最主要的三大类型,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在三大类型以外的一些遗传病,如:线粒体病,体细胞遗传病,或是基因组印记之类所引起的表观遗传学疾病,以及一些原因不明的复杂遗传病等相关遗传病。
01
线粒体病
线粒体病是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缺陷,致使AT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病变。线粒体脑肌病的不同类型发病年龄不同。
线粒体是密切与能量代谢相关的细胞器,无论是细胞的成活(氧化磷酸化)和细胞死亡(凋亡)均与线粒体功能有关,特别是呼吸链的氧化磷酸化异常与许多人类疾病有关。
根据线粒体病变部位不同可分为:
1.线粒体肌病
线粒体病变侵犯骨骼肌为主。
2.线粒体脑肌病
病变同时侵犯骨骼肌和中枢神经系统。
↑
病因
线粒体是细胞内提供能量的细胞器,人类mtDNA是长bp的环状双链分子,分轻链和重链,含37个基因,主要编码呼吸链及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蛋白。mtDNA缺失或点突变使编码线粒体氧化代谢过程必需的酶或载体发生障碍,糖原和脂肪酸等不能进入线粒体充分利用和产生足够的ATP,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和产生复杂的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1.线粒体肌病多在20岁时起病,临床特征是骨骼肌极度不能耐受疲劳,轻度活动即感疲乏,常伴肌肉酸痛及压痛,肌萎缩少见。易误诊为多发性肌炎、重症肌无力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2.线粒体脑肌病包括:
(1)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
多在儿童期起病,首发症状为眼睑下垂,缓慢进展为全部眼外肌瘫痪,眼球运动障碍,双侧眼外肌对称受累,复视不常见;部分病人有咽肌和四肢肌无力。
(2)Keams-Sayre综合征(KSS)
20岁前起病,进展较快,表现为三联征:CPEO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心脏传导阻滞。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包括小脑性共济失调、脑脊液(CSF)蛋白增高、神经性耳聋和智能减退等。
(3)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ELAS)综合征
40岁前起病,儿童期发病比较多。表现突发的卒中样发作,如偏瘫、偏盲或皮质盲、反复癫痫发作、偏头痛和呕吐等,病情逐步加重。
(4)肌阵挛性癫痫伴肌肉破碎红纤维(MERRF)综合征
多在儿童期发病,主要表现肌阵挛性癫痫、小脑性共济失调和四肢近端无力等,可伴有多发性对称性脂肪瘤。
02
体细胞遗传病
体细胞遗传病(somaticcellgeneticdisease)
是指体细胞中遗传物质改变所致的疾病,主要包括肿瘤,免疫缺陷病和一些先天畸形等。是由不同基因的突变的累加效应所致的疾病,如众多的癌症,突变通常局限于肿瘤(一组体细胞)。
这个系列改变中第一步的突变可能是遗传的(即突变来自于种质细胞中,所有的体细胞都有这种突变)。
癌基因是非遗传突变的重要原因,易感性决定了暴露个体的风险差别。在自身免疫病和衰老也可能涉及体细胞遗传病。
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
临床症状:
1.感染
对各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是免疫缺陷最主要、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表现和后果,感染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患者年龄越小,感染频率越高,病情也越重。
感染可表现为反复的或持续的,急性的或慢性的。两次感染之间无明显间隙。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
感染的性质主要取决于免疫缺陷的类型,如体液免疫、吞噬细胞和补体缺陷时的感染主要由化脓性细胞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引起,临床表现为气管炎、肺炎、中耳炎、化脓性脑膜炎和脓皮病等。细胞免疫缺陷时的感染主要由病毒、真菌、胞内寄生菌和原虫等引起。
免疫缺陷者体内正常菌群及空气、土壤和水中无致病力或致病力很弱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等均十分易感,这种类型的感染称为机会性感染。
2.恶性肿瘤
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以T细胞免疫缺陷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比同龄正常人群高~倍,以白血病和淋巴系统肿瘤等居多。
3.伴发自身免疫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者有高度伴发自身免疫病的倾向,正常人群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为0.%~0.01%,而免疫缺陷者可高达14%,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恶性贫血等较多见。
4.多系统受累和症状的多变性
在临床和病理表现上,免疫缺陷是高度异质性的,不同免疫缺陷由免疫系统不同组分缺陷引起,因此症状各异,而且同样疾病不同患者表现也可不同。免疫缺陷时可累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骨关节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黏膜等,并出现相应功能障碍的症状。
5.遗传倾向性
多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有遗传倾向性,约1/3为常染色体遗传,1/5为性染色体隐性遗传。
03
基因组印记
基因组印记(Genomicimprinting)
又称遗传印记,是通过生化途径,在一个基因或基因组域上标记其双亲来源信息的遗传学过程。
基因组印记是一正常过程,此现象在一些低等动物和植物中已发现多年。印记的基因只占人类基因组中的少数,可能不超过5%,但在胎儿的生长和行为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记基因表达与否取决于它们所在染色体的来源(父系或母系)以及在其来源的染色体上该基因是否发生沉默。有些印记基因只从母源染色体上表达,而有些则只从父源染色体上表达。
基因根据亲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印记基因的存在能导致细胞中两个等位基因的一个表达而另一个不表达。
人类印记基因和小鼠相似,目前已鉴定的印记基因超过种的。这些印记基因包括生长因子、非编码mRNA、转录因子和癌相关基因等
例如:
癌基因mas
肿瘤抑制基因WT1
H19(非编码RNA)
masH2(与滋养层发育有关)和p57KIP2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growthfactor2IGF2)及其受体(Insulin-likegrowthfactor2receptorIGF2R)……
它们多在细胞增殖、胚胎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基因组印记病
主要表现为过度生长、生长迟缓、智力障碍、行为异常。目前在肿瘤的研究中认为印记缺失是引起肿瘤最常见的遗传学因素之一。
可能导致的病症:
自闭症谱系(ASD)
人格分裂
注意力不集中症(ADHD)
……等
根据孟德尔遗传定律,当一种性状从亲代传到子代,涉及这种性状的基因和染色体无论是来自父方或母方,传递所产生的表型效应都应该是完全相同的。
但是这一普遍规律现已发现在哺乳动物某些组织和细胞中会出现例外,即控制某一表型的一对等位基因由于亲源不同而差异性表达,也就是说,机体只表达来自亲本一方的等位基因,而与其自身性别无关,属于非孟德尔遗传学的表观遗传学领域。
还有许多表观遗传病例如脆性x综合征,贝-维综合征,雷特综合征等就不一一详细列举了。若是对此类比较感兴趣的话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