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A~C男,50岁,发现左颈肿物4个月。
图1D~F女,52岁,发现右颈肿物5年。
图1
图1A~CCT增强扫描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重建像示颈动脉间隙椭圆形肿物,边界清楚,呈明显强化,颈内、外动脉向前、外方向分离、移位,明显包绕颈内动脉。
图1D~F横断位T1WI、脂肪抑制后增强T1WI和颈动脉MRA显示右侧颈动脉间隙类圆形肿物,边界清楚,等信号为主,其内看见索条状流空小血管影,肿瘤明显强化,颈内、外动脉被肿物包绕,颈总动脉分叉扩大,颈内、外动脉分离、移位。
均为颈动脉体瘤。
头颈部的副神经节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包括颈静脉球瘤、颈动脉体瘤、鼓室球瘤及迷走神经体瘤,以前两者多见。颈动脉体瘤(carotidbodyparaganglioma)是发生在颈动脉体的肿瘤,一般多为良性,发病年龄31~60岁。多表现为无痛性肿物,部分可有搏动或血管杂音。
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及MRI增强扫描可对病变明确诊断,为首选方法。DSA检查可清晰显示供血血管、肿瘤染色及与颈总动脉的关系。因肿物血供丰富,不宜行穿刺活检。
1.发病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
2.可为双侧性,约10%。
3.常包绕颈内、外动脉,并使其分离、移位。
4.类圆形,边界清楚,肿瘤血供丰富,CT增强明显强化,与邻近血管强化程度相仿。
5.小的肿瘤密度均匀,大的肿瘤中可见有小的低密度区。瘤周可见有小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
6.MR表现T1WI呈中、低信号,T2WI呈中、高信号,其内可见流空的肿瘤血管,为典型的盐-胡椒征,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
7.MRA示颈外动脉与颈内动脉分离现象。
需与神经源性肿瘤、脑膜瘤、高血供转移淋巴结及巨大淋巴结增生鉴别,参见颈动脉间隙神经鞘瘤部分。
颈动脉体瘤发病部位、强化方式及颈内、外动脉分离为特征,影像诊断不难。MRA及MPR重建技术可用来显示病变与颈部大血管的关系。血供丰富,不宜行穿刺活检。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