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里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一种信息和能量,是生命活动之根本,孙绍鸿教授经过近三十年对中医经典理论的研究认为:“大道至简,万病同源”,万病就是“火伤元气”导致元气亏损,人体与天地宇宙信息能量传递障碍,致使人体微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新陈代谢,免疫功能失调,这是当今医学界诸多疑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简称“万病一元论”。
从中医角度来讲,人体的气有肝气、肺气、肾气、脾气、卫气、营气、宗气等。气是生命之本。古人说:“气聚则生,气散则亡。”《难经》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意思说,气是生命的精髓。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气虽然是生命之本,但是气又不能太过,过犹不及,著名的中医大师朱丹溪曾说过:“气有余便是火。”张景岳说:“气不足便是寒。”
气是人体的动力,血是这个动力的源泉;《*帝内经》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有“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之说。气和血一阴一阳,气无形而动,属阳,血有形而静,属阴。血无气的统帅和推动,就无法到达身体需要的地方;气无血作为基础,气就变成了身体里的邪火。中医里叫“百病生于气”。
在人体内,随着心火下降的有肺气、胃气和胆气;随着肾水上承的有脾气和肝气。肺气不下降了,肺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喘逆咳嗽,小便不利,大便不畅,还会全身浮肿,胸闷、腹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等,则可以多吃些猪肝降肺火。胃气不降了,胃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不思饮食,胃胀胃痛,嗳气吞酸,呃逆呕吐。绿豆味甘,性寒凉。胃有火,则可以用绿豆粥来败火。胆气不降了,胆就会有火,这时人就会胆气郁结,患上胆囊炎、胆结石和胆囊息肉。
气、血、津液、精等均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均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地补充,在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和神的主宰下,它们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在生理功能上,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
(一)气对血的作用
1.气能生血: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从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从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转化过程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而气的运动变化又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表现出来的。气的运动变化能力旺盛,则脏腑的功能活动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强;气的运动变化能力减弱,则脏腑功能活动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常配合补气药,就是补益生血的动力,所以周学海说:“前贤谓气能生血者……人身有一种气,其性情功力能鼓动人身之血,由一丝一缕化至十百千万,气之力止而后血之数亦止焉。常见人之少气者,及因病伤气者,面色络色必淡,未尝有失血之症也,以其气力已怯,不能鼓化血汁耳。此一种气,即荣气也,发源于心,取资于脾胃,故曰心生血,脾统血,非心脾之体能生血统血也,以其藏气之化力能如此也”(《读医随笔·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2.气能行血: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运血者即是气”(《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气行乃血流”(《素问·五脏生成论》王冰注)。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血外,气为血之帅,血在脉中流行,实赖于气之率领和推动。故气之正常运动,对保证血液的运行有着重要意义。总之,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临床上治疗血行失常,常以调气为上,调血次之。如气虚不能行血则面色觥白,补气行血则面色润泽;气滞则血瘀,妇女月经闭止,行气活血则经通。
3.气能摄血:气能摄血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人身之生,总之以气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乎脾”(《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血所以丽气,气所以统血。非血之足以丽气也,营血所到之处,则气无不丽焉;非气不足以统血也,卫气所到之处,则血无不统焉。气为血帅故也”(《张聿青医案》)。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诸血皆统于脾”(《类证治裁·内景综要》),脾为气血运行上下之总枢,其气上输心肺,下达肝肾,外灌溉四旁,充溢肌肤,所谓居中央而畅四方,血即随之运行不息。若脾虚不能统血,则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气不摄血则可见出血之候,故治疗时,必须用补气摄血之法,方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如临床上每见血脱之危候,治本“血脱者固气”之法,用大剂独参汤补气摄血而气充血止。
(二)血对气的作用
血对气的作用,即血为气之母。血为气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血为气母的含义有二:其一,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气的生成和维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质基础。而水谷精微又赖血以运之,借以为脏腑的功能活动不断地供给营养,使气的生成与运行正常地进行。所以血盛则气旺,血衰则气少。其二,血能载气,“守气者即是血”,“载气者,血也”(《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血为气之守,气必依附于血而静谧。故云:“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医论三十篇》)。否则,血不载气,则气将飘浮不定,无所归附。故气不得血,则散而无所附。所以在临床上,每见大出血之时,气亦随之而涣散,形成气随血脱之候。
综上所述,气与血,一阴一阳,互相维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守。“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不居集》)。若血气不和,则百病丛生。
气血失衡分为下列情况:气滞血淤人体内的气是不断运动的,气升气降、气出气入,血液的流动、能量的转化、汗液的流出、大小便的排泄……这一切都依赖气的运动。然而,一天,气的运动在身体的某个地方突然停滞了下来,接着,血液的流动也随之停滞了下来……这就是气滞血淤。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滞血淤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疾病。正如《*帝内经》所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不摄血气是血的统帅,统帅孔武有力,血就会一切行动听指挥。一旦统帅的力量减弱,血就会擅自做主,溢出脉外来,这时人便会出现吐血、便血、崩漏、皮下淤斑等情况。气虚血淤人体的气并不虚弱,却被堵塞住了,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滞血淤。
人体的气虚弱,无力推动血液的运行,这样导致的血淤,叫气虚血淤。气虚血淤兼有气虚和血淤之象,常常会引起胸腹疼痛和突然中风。气随血脱气血相互依存,当血液大量流失之时,气无所依,便会随之外脱。气脱阳亡,这时人就会脸色苍白、手足冰冷、大汗淋漓,严重者则会当场昏迷。气血两虚气虚血也虚,这种情况多由久病不愈耗伤气血引起,此时的人弱不禁风,面色淡白或萎*,常常头晕目眩、心悸失眠。
一个气虚之人,身体内气的运动不充分,进餐之后,该吸收的营养物质没吸收,该排泄的没排泄,该气化的没气化掉,结果,这些没有被气化掉的物质就被转化成脂肪,堆积起来。脂肪是什么?脂肪就是体内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肝上没被气化掉的垃圾叫脂肪肝;血管里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叫高血脂;肚皮上没有被气化掉的垃圾叫小肚腩;所以,气虚才是肥胖真正的原因,而肥胖则是判断一个人气虚最明显的指征。人之所以胖,是因为气虚。
气虚之后,人体内气的运动就没有了力量,气化功能就弱了下来。气化功能一弱,脂肪和其他杂质就不能正常被代谢出体外,于是,人就胖了。人吃了一顿饭之后,胃气会对其进行消化,脾气会将消化后最精微的物质上传给肝,化生成血液,再输入心脏,而将其废弃物向下传给大肠,转化成粪便排出。
《*帝内经》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中医说它们是后天之本,也就是人们说的中气。除此之外,人体内还有元气、卫气和营气等,它们共同推动着身体内能量的转化和新陈代谢。有很多瘦人吃得很多,就是不长肉。人之所以瘦,是因为血虚。血虚,火就旺。火是什么?
火就是多余的气。气太多,动力太大了,不仅将该气化的气化掉了,而且把不该气化的也气化掉了,瘦人整个人体的新陈代谢都呈现出了病理性的亢进状态,所以,血虚是消瘦真正的原因,而消瘦则是判断一个人血虚最明显的指征。胖补气,瘦补血中医看病叫调理,就是要让全身的气血平衡,气不足则胖,气不足的原因有四种,因而胖子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气虚,就是说,这个人身体内的气本来就不足,气化功能弱,不能气化掉身体内的脂肪,古人叫这些人“脂人”,“均一性肥胖”,形体匀称。一般来说,气虚的人不爱说话,不爱运动,不爱冒险,整天没精打采,气喘吁吁,说起话来,总是怯声怯气虚弱无力;容易感冒,一感冒就是一两个月,迁延不愈;看一个胖子是不是气虚,还应该特别注意舌头。
气虚的胖子舌体胖大,舌淡红,边有齿痕。气虚型胖子气短懒言,容易疲乏,还经常头晕健忘。古人所说“其人肥白,多属气虚”这类人总是白白胖胖的。二是阳虚,指人的阳气虚弱,从而引起气化功能变弱,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肥人”上下皆肥;他们特别怕冷,大热天还要穿上秋衣秋裤,手足冰凉,精神不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包括肾阳、脾阳和心阳等。肾阳不足,生命之火弱小,所以会体凉、畏寒、怕冷;脾阳不足,脾胃无力消化食物,所以会大便溏薄;同时,肾阳不足,肾水就不能蒸腾上升,化为肾气,肾气不足,所以会小便清长,而且还会出现阳痿。
三是痰湿,指人体内的气本来不虚,可是由于身体内有痰和湿,这两样东西一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引起了身体气虚。古人称这类胖子为“膏人”,《说文解字》中说:“凝者曰脂,释者曰膏”。体内有痰湿的胖子额头油光可鉴,眼睛下挂着两个大大的肿眼泡,经常胸闷痰多,爱吃肉。
什么是痰?痰是肺、脾、肾运化所产生的废弃物,中医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一说。痰有外痰内痰之分,藏在五脏六腑内的痰,肉眼无法看到,但藏在皮肤下的痰,我们却能看到,它就是一个肉疙瘩,可以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西医叫脂肪瘤,中医叫痰核。湿是什么?水进入胃后,水的精气便向上输运到脾,脾会将水之精气上传给肺,肺气肃降,调通水道,又将水下输于膀胱,这样上下循环,水和津液便滋润了整个身体。如果脾和肺的功能松懈,水的运化不及时,水停留在了身体的某个地方,就形成了湿。湿就是身体内的死水。四是湿热,指身体内的湿和热相结合,阻碍了身体内气的运行,古人称这类人为“肉人”结实型的肥胖。
《灵枢?卫气失常》中说:“肉人者,上下容大。”他们性格急躁,动不动就发火。湿热蕴藏在人体内,排不出去,就会造成胆气上溢,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这类人脸上还经常会长痤疮、粉刺,就是因为体内湿热郁积,排不出去;同时食欲旺盛,能吃并不表示脾胃功能正常,相反是处于“胃强脾弱”的病理状态。体内有湿热会影响到胃,胃有湿热,中医称为“胃热湿阻”,胃受热之后,其功能就会亢进,这时人的饭量就会大增,动不动就会感到饥饿。然而,胃纳过旺,就势必加重脾运化的负担,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脾的负担过重容易造成“水湿内停”。
慢阻肺的治疗归根到底是治气,是调气血,是补不足而祛多余。阴阳一体,气血一体,五脏一体,平衡通畅。所谓万病归一法,一法医万病,补气调血。明白一口气,大道医天下。
附录:每天用艾条艾灸四个补气的大穴:脾腧穴、足三里、气海穴和膻中穴。*参性味甘平,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同时,小米、猪肚、胡萝卜和香菇,这些都是补气的食物。
十大补气穴位:一、脾腧穴二、足三里穴三、膻中穴四、涌泉穴五、关元穴六、气海穴七、太溪穴八、百会穴九、肺腧穴十、悬钟穴。
十大补血穴位:一、血海穴二、天枢穴三、关元穴四、足三里穴五、三阴交穴六、隐白穴七、髀关穴八、下关穴九、期门穴十、章门穴。
十大补气食物:多吃根茎类、块茎类的植物有助于补气,比如土豆、山药、红薯,等等。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使用方法1、撕开包装外袋,剥离衬纸,将高浓度艾草萃取精油均匀涂抹在药包上。
2、贴于身体中的穴位处或患处,轻压周边胶布贴实,每贴使用6-8小时后取下。
3、贴敷30分钟时,请将温控贴贴于外表面中心,以降低温度,防止灼伤(可根据自身温度需要酌情使用)。
飞俊项目:慢阻肺病、风湿骨病、慢疾康复、中医营养。
飞俊目标:幸福呼吸,无痛人生。医械康复,养德济世。
飞俊理念:创造健康,传递幸福。让生命智慧惠及每一个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